字的含义

揵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qián
  • 繁体:
  • 笔画:11
  • 部首:

揵字寓意

【揵】 qián 用肩扛。 举,扬:“鳍掉尾,振鳞奋翼。” 竖立:“六枳而为篱兮。” 拔癩 jiàn 连接:“淮阳包陈以南之江。”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塞瓠子决河,……而下淇园之竹以为。” jiǎn 难。

揵字解释

【揵】[①][jiàn][《廣韻》居偃切,上阮,見。](1)同“楗”。门闩。(2)同“楗”。关闭;堵塞。(3)同“楗”。用以堵塞决口的柱桩。(4)接,接壤。(5)见“毒”。(6)同“毽”。参见“子”。[②][qián][《廣韻》渠焉切,平仙,羣。][《廣韻》居偃切,上阮,見。](1)举起;翘起。(2)谓以肩举物。(3)竖立。

揵字诗词来源

【揵】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一鼓千夫下揵声,缺堤漏穴几时平。北宋·作者:强至《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元城埽行河》
春波淫淫泉脉清,揵菑作担芳草生。北宋·作者:刘攽《春日》
一阳火复验内揵,八陛圆坛严上仪。北宋·作者:邹浩《书喜》
揵石震撼渠欲枯,天远不闻人号呼。南宋·作者:程公许《喜雨歌》
金榜记君曾首揵,玉堂惭我晚攀来。金·作者:李奎报《孙翰长得之见和。复次前韵》
西北风高寒露零,牵萝补屋揵柴荆。元末明初·作者:谢应芳《赠詹伯远》
丰隆咆哮震威怒,鲸鱼揵尾惊蒲牢。元末明初·作者:刘基《旧在杭时为冷起敬赋泉石歌乱后失之今起敬为恊律郎邀予写旧作已忘而记其起三句因更足之》
一龙揵尾欲上木,足爪犹在奫沄中。元末明初·作者:刘基《题群龙图》
趍功猬集鼛鼓声,万杵齐揵风雨鸣。元末明初·作者:乌斯道《海堤行》
发铏揵下庖丁刃,会中理解牛无全。明·作者:湛若水《赠少京兆吴公讱迁都宪巡抚四川》
广汉犍为古县存,江通土垒剑为门。明·作者:欧大任《送王侍御纯甫量移内江令六首 其三》
划天紫电曜冰眸,屡揵弓韬挟壮辀。明末清初·作者:王思任《赠裘应薇备禦太末》
铁锁支祁齐下竹,璧沈河伯捷揵薪。清·作者:宋荦《恭颂万寿诗》
岂知收藏稍未密,和璧终为秦人揵。清·作者:朱昆田《英石砚山歌》
赤龙焚蕴修鼋浮,苍虬揵鳍海马哭。清·作者:弘历《玉瓮歌》
还期揵户三年馀,再试游车万里外。清·作者:邵晋涵《赠朱丈锦扬》
斋禁多情自不禁,精庐揵内掉头吟。清·作者:黎简《献岁旬日答楚园见赠》
花时揵户谢来鞅,外听马嘶知路难。清·作者:黎简《小桥》
红紫云林山翠屏,扬雄秋室卧揵扃。清·作者:黎简《佛山秋杪绝句六首 其二》

揵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揵】【卯集中】【手字部】 揵;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445第04【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渠焉切,音乾。舉也。以肩舉物也。【後漢·輿服志】揵弓韣九鞬。 又【集韻】渠言切,健平聲。亦舉也。【詩·小雅·卷髮如蠆箋】蠆尾末揵然。【司馬相如·上林賦】揵鰭掉尾,振鱗奮翼。 又【韻會】丘言切,音 。又【集韻】【韻會】 巨偃切,健上聲。義 同。 又閉也。與楗通。【莊子·庚桑楚】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註】韄,縛也。揵,閉塞也。【前漢·溝洫志】塞瓠子決河,下淇園之竹以爲揵。【註】樹竹塞水決之口,稍稍布插按樹之,水稍弱,補令密,謂之揵,以草塞其衷,乃以土塡之。 又立封界也。或曰接也。【前漢·賈誼傳】梁起於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陽,包 以南,揵之江。【註】揵謂立封界也。或曰接也。 又堅也。【張衡·思 賦】左靑琱以揵芝,右素威以司鉦。 又【唐韻】居偃切【集韻】紀偃切, 建上聲。亦舉也。又難也。 又【前漢·賈誼傳註】師古曰:鉅偃反。 又【集韻】【韻會】 九件切,音蹇。義同。

与揵字同五行属的字

    与揵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揵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