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憻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7
  • 拼音:tǎn
  • 繁体:
  • 笔画:16
  • 部首:

憻字寓意

【憻】 tǎn 古同“坦”。

憻字解释

【憻】[①][tǎn][《廣韻》他但切,上旱,透。]亦作“1”。(1)平直;广阔。(2)谓铲平。(3)显豁;光亮。(4)敞开。参见“坦懷”。(5)直率开朗。(6)露出。吐露。参见“坦白”。(7)姓。宋代有坦中庸。

憻字诗词来源

【憻】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盛唐·作者:李颀《送陈章甫》
坦腹定逢潘令醉,上楼应伴庾公闲。中唐·作者:卢纶《送申屠正字往湖南迎亲兼谒赵和州因呈上侍郎使君并戏简前历阳李明府》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荡思无涯。中唐·作者:孟郊《登科后》
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平坦。中唐·作者: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
近来自说寻坦途,犹上虚空跨绿駬。中唐·作者:韩愈《寄卢仝》
与君言语见君性,灵府坦荡消尘烦。中唐·作者:元稹《去杭州》
此时有态蹋华筵,未吐芳词貌夷坦。中唐·作者:元稹《何满子歌》
西来郡界逢乡老,尽说而今是坦途。唐·作者:张祜《投苏州卢中丞》
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唐·作者:不详《张权舆作裴度伪谣》
暂辞雪岭伴云行,谷口无关路坦平。唐·作者:道允《辞雪峰和尚》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唐·作者:傅翕《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二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唐·作者:傅翕《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二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四六关头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须惊。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三十二》
古路坦然谁措足,无人解唱还乡曲。唐·作者:良价《新丰吟》
归路崄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直如弦。唐·作者:高骈《过天威径》
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前蜀·作者:黄崇嘏《辞蜀相妻女诗》
坦腹夫君不可逢,千年犹在播英风。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山阴故事》
晋祚安危只此行,坦之何必苦忧惊。晚唐·作者:孙元晏《晋 王坦之》
诸公长者郑当时,事事无心性坦夷。五代末宋初·作者:徐锴《同家兄哭乔侍郎》
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五代·作者:常察《心印》

憻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憻】【卯集上】【心字部】 憻;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404第44【篇海】他旦切。與坦同。寬也,明也。亦平安也。出佛經。

与憻字同五行属的字

    与憻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憻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