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的含义
夏字的解释
夏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0
- 拼音:xià
- 繁体:夏
- 笔画:10
- 部首:夂
夏字寓意
【夏】夏 xià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 指中国:华夏。 姓。
夏字解释
【夏】[①][xià][《廣韻》胡雅切,上馬,匣。]“夓1”的今字。“昰2”的今字。(1)大。(2)大屋;大殿。(3)五色。(4)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5)指中夏,中原地区。(6)禹乐名。(7)泛指大乐歌。(8)舞名。文舞。(9)水名。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10)水名。汉水的别称。(11)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12)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13)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西北)。(14)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15)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1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庆。(17)姓。[②][xià][《廣韻》胡駕切,去禡,匣。]“夓2”的今字。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历四月至六月。[③][jiǎ][《集韻》舉下切,上馬,見。]“夓3”的今字。木名。亦作“檟”、“榎”。参见“夏3楚”。
夏字诗词来源
【夏】冬夏更运去若颓,寒来暑往难逐追,形容减少颜色亏。东汉·作者:王逸《琴思楚歌》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东汉·作者:蔡琰《悲愤诗二章 其二》
何以要之影与形,永增夏结繁华零。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四》
天下和雍郭林宗,天下慕恃夏子治。魏晋·作者:无名氏《太学中谣五首 其三 八顾》
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曹魏·作者:曹植《艳歌行》
凄风夏起素云回。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一》
春酸夏苦冬有宜。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五》
超商卷夏耀英辉。南梁·作者:江淹《齐凤皇衔书伎辞》
惟此夏德德恢台。两龙在御炎精来。南齐·作者:谢朓《赤帝 其一》
无劳凿空于大夏,不待蹶角于蹛林。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九》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隋·作者:杨广《江都宫乐歌》
飞楼绮观轩若惊,花簟罗帏当夜清。隋·作者: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 其二 江都夏》
山扉野径朝花积,帐殿帷宫夏叶连。唐·作者: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秋枫至兮冬雪明,春两息兮夏云生。初唐·作者:刘希夷《北邙篇》
树作帷屏阳景翳,芝如宫阙夏凉生。初唐·作者:崔融《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初唐·作者: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戍楼西北望皇家,夏永南征岭海赊。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四》
缘堤夏筱萦不散,冒水新荷卷复披。初唐·作者:刘宪《兴庆池侍宴应制》
操环昔闻迎夏启,发匣先来瑞有虞。唐·作者:崔日用《奉和圣制龙池篇》
日日芙蓉生夏水,年年杨柳变春湾。唐·作者:姜皎《龙池篇》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东汉·作者:蔡琰《悲愤诗二章 其二》
何以要之影与形,永增夏结繁华零。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四》
天下和雍郭林宗,天下慕恃夏子治。魏晋·作者:无名氏《太学中谣五首 其三 八顾》
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曹魏·作者:曹植《艳歌行》
凄风夏起素云回。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一》
春酸夏苦冬有宜。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五》
超商卷夏耀英辉。南梁·作者:江淹《齐凤皇衔书伎辞》
惟此夏德德恢台。两龙在御炎精来。南齐·作者:谢朓《赤帝 其一》
无劳凿空于大夏,不待蹶角于蹛林。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九》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隋·作者:杨广《江都宫乐歌》
飞楼绮观轩若惊,花簟罗帏当夜清。隋·作者: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 其二 江都夏》
山扉野径朝花积,帐殿帷宫夏叶连。唐·作者: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秋枫至兮冬雪明,春两息兮夏云生。初唐·作者:刘希夷《北邙篇》
树作帷屏阳景翳,芝如宫阙夏凉生。初唐·作者:崔融《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初唐·作者: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戍楼西北望皇家,夏永南征岭海赊。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四》
缘堤夏筱萦不散,冒水新荷卷复披。初唐·作者:刘宪《兴庆池侍宴应制》
操环昔闻迎夏启,发匣先来瑞有虞。唐·作者:崔日用《奉和圣制龙池篇》
日日芙蓉生夏水,年年杨柳变春湾。唐·作者:姜皎《龙池篇》
夏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夏】【丑集下】【夊字部】 夏;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245第12〔古文〕 昰 【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 音暇。四時,二曰夏。【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 音下。中國曰華夏。【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詩·周頌】肆于時夏。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又國名。【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晉史】赫連勃勃。【宋史】李元昊, 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旣澤。 又大夏,禹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書·禹貢】羽畎夏翟。【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周禮·春官· 人之職】秋 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衞地。【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又陽夏,在開封。【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又木名。【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夏,榎也。楚,荆也。【詩·大雅】不長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 。 又,胡可切,音荷。【 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又叶創舉切,音楚。【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又叶胡故切,音互。【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