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字的含义
熊字的解释
熊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4
- 拼音:xióng
- 繁体:熊
- 笔画:14
- 部首:灬
熊字寓意
【熊】熊 xióng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熊(即“黑熊”)。熊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熊胆(熊的胆,可入药)。熊包(喻无能的人,废物)。 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熊。 姓。
熊字解释
【熊】[①][xióng][《廣韻》羽弓切,平東,匣。](1)兽名。头大,四肢短而粗,形似大猪。脚掌大,能攀缘。冬多穴居,始春而出。(2)熊侯,古代以熊皮为饰的箭靶。(3)斥骂。(4)软弱;无能。(5)捉弄。(6)见“熊熊”。(7)姓。
熊字诗词来源
【熊】当熊让辇愧前芳,再司铨筦恩可忘。初唐·作者:李显《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盛唐·作者: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其二》
中丞问俗画熊频,爱弟传书彩鹢新。唐·作者: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佐》
幕前生致九青兕,骆驼?峞垂玄熊。唐·作者:杜甫《冬狩行》
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唐·作者:杜甫《忆昔行》
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唐·作者:杜甫《呀鹘行》
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唐·作者: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中唐·作者:卢纶《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淯自双鸡过宛城,湍来熊耳共澄清。中唐·作者:刘长卿《淯水湍波》
非熊德愧当周辅,称杰叨惭首汉臣。中唐·作者:欧阳詹《述德上兴元严仆射》
孤峰削迭一尺云,虎乾熊跪势皆遍。唐·作者:庄南杰《寄郑碏迭石砚歌》
梦非熊虎数年间,驱尽豺狼宇宙闲。唐·作者:刘商《观猎三首 其一》
独戴熊须冠暂出,唯将鹤尾扇同行。中唐·作者:张籍《送吴鍊师归王屋》
鹓鹭欲归仙仗里,熊罴还入禁营中。中唐·作者:韩愈《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中唐·作者: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中唐·作者: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
闻彼梦熊犹未兆,女中谁是卫夫人。中唐·作者:刘禹锡《荅前篇》
千钧猛簴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罴。中唐·作者: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其二》
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中唐·作者:柳宗元《杂曲歌辞 其三 行路难三首》
已分舟楫归元老,更使熊罴属丈人。唐·作者:鲍溶《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
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盛唐·作者: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其二》
中丞问俗画熊频,爱弟传书彩鹢新。唐·作者: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佐》
幕前生致九青兕,骆驼?峞垂玄熊。唐·作者:杜甫《冬狩行》
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唐·作者:杜甫《忆昔行》
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唐·作者:杜甫《呀鹘行》
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唐·作者: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中唐·作者:卢纶《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淯自双鸡过宛城,湍来熊耳共澄清。中唐·作者:刘长卿《淯水湍波》
非熊德愧当周辅,称杰叨惭首汉臣。中唐·作者:欧阳詹《述德上兴元严仆射》
孤峰削迭一尺云,虎乾熊跪势皆遍。唐·作者:庄南杰《寄郑碏迭石砚歌》
梦非熊虎数年间,驱尽豺狼宇宙闲。唐·作者:刘商《观猎三首 其一》
独戴熊须冠暂出,唯将鹤尾扇同行。中唐·作者:张籍《送吴鍊师归王屋》
鹓鹭欲归仙仗里,熊罴还入禁营中。中唐·作者:韩愈《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中唐·作者: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中唐·作者: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
闻彼梦熊犹未兆,女中谁是卫夫人。中唐·作者:刘禹锡《荅前篇》
千钧猛簴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罴。中唐·作者: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其二》
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中唐·作者:柳宗元《杂曲歌辞 其三 行路难三首》
已分舟楫归元老,更使熊罴属丈人。唐·作者:鲍溶《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
熊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熊】【巳集中】【火字部】 熊;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679第10〔古文〕 【集韻】【韻會】 胡弓切,音雄。【說文】熊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爾雅·釋獸】熊,虎醜。【疏】醜類也。【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又赤熊。【爾雅·釋獸】魋如小熊。【註】今建平山中有此獸。俗呼爲赤熊。 又【史記·天官書】熊熊靑色有光。【山海經】槐江之山,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 。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史記·黃帝紀】南至于江登熊湘。【註】二山名。熊卽熊耳山。又【封禪書】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 又【山海經】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啓而冬閉。 又西熊,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人名。【書·舜典】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 又【史記·五帝紀】黃帝爲有熊。【韻會】有熊,國名。黃帝所都。 又【廣韻】亦姓。【左傳】賢者熊宜僚。又複姓。【左傳】楚大夫熊率且比。 又【集韻】矣 切。義同。【唐韻正】熊音羽陵反。春秋宣八年,葬我小君敬嬴。公羊穀梁傳 作頃熊。頃音近敬,熊音近嬴。正義不得其解,乃云:一人有兩號。非矣。左傳昭七年,正義曰:張叔皮論云:賔爵下革,田鼠上騰,牛哀虎變,鯀化爲熊,久血爲燐,積灰生蠅王劭曰:古人讀熊于陵反。張叔用舊音也。熊當改入蒸韻。 又【集韻】囊來切。同能。【左傳·昭七年】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釋文】熊亦作能。如字,一音奴來反。三足鼈也。詳肉部能字註。 【集韻】或作 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