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戟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2
  • 部首:

戟字寓意

【戟】 jǐ 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钩指。铁。青铜

戟字解释

【戟】[①][jǐ][《廣韻》几劇切,入陌,見。]亦作“屰3”。亦作“1”。(1)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比戈、矛为强。(2)仪仗名。(3)伸出;张开。(4)刺激。(5)敲击。

戟字诗词来源

【戟】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被兕甲兮跨良马,挥长戟兮彀强弩。东汉·作者:崔骃《安封侯诗》
帐下壮士有典君。手把双戟八十斤。魏晋·作者:无名氏《军中为典韦语》
前望陇山屯剑戟,后凭巫峡锁烽烟。隋·作者:李衍《过白卫岭和韩昭》
上林花木胭脂媚,边境桑麻戟剑屯。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三》
剑戟百磨岩石裂,骅骝群饮泽泉乾。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六》
主人三十朝大夫,满座森然见矛戟。盛唐·作者:李颀《夏宴张兵曹东堂》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盛唐·作者:李白《山鹧鸪词》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盛唐·作者:李白《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盛唐·作者:李白《杂歌谣辞 司马将军歌》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盛唐·作者:王维《燕支行》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唐·作者: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唐·作者:杜甫《秋风二首 其一》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唐·作者: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五年起家列霜戟,一日过海收风帆。唐·作者:杜甫《魏将军歌》
画戟朱楼映晚霞,高梧寒柳度飞鸦。唐·作者:钱起《访李卿不遇》
貂裘玉食张公子,炰炙熏天戟门里。唐·作者:钱起《秋霖曲》
降魔大戟缩在手,倚天长剑横诸绅。唐·作者:皎然《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
伏波箫鼓水云中,长戟如霜大旆红。唐·作者:司空曙《送人归黔府》
画戟重门楚水阴,天涯欲暮共伤心。唐·作者:灵一《哭卫尚书》

戟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戟】【卯集中】【戈字部】 戟;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413第09〔古文〕屰【廣韻】几據切【集韻】訖逆切, 音 。有枝兵也。【增韻】雙枝爲戟,單枝爲戈。【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周有雍狐之戟。【周禮·冬官考工記】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註】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又地名。【戰國策】秦舉安邑,而塞女戟。【註】女戟在太行西。 又與棘通。【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註】棘戟也。【禮·明堂位】越棘大弓。【註】棘戟同。 又【韻補】叶訖約切,音腳。【詩·秦風】脩我矛戟,與子偕作。【揚子·太玄經】比札爲甲,冠矜爲戟。被甲荷戟,以威不恪。 【說文】作 。考證:〔比禮爲甲。〕 謹照揚子原文比禮改比札。

与戟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戟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