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牘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9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9
  • 部首:

牘字寓意

【牘】 dú 见“牍”。

牘字解释

【牘】[①][dú][《廣韻》徒谷切,入屋,定。]“牍1”的繁体字。(1)古代写字用的木板。(2)借指纸张、稿纸。(3)书信;公文。(4)指奏章。(5)书籍。(6)古乐器名。

牘字诗词来源

【牘】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唐·作者:岑参《范公丛竹歌》
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唐·作者: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且知投刃皆若虚,日挥案牍常有馀。中唐·作者:刘长卿《颍川留别司仓李万》
案牍来时唯署字,风烟入兴便成章。中唐·作者: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唐·作者:白居易《宿湖中》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唐·作者: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中唐·作者:元稹《戏赠乐天复言》
案牍可申生节目,桃符虽圣欲何为。唐·作者:韦璜《赠嫂》
内使笔锋光案牍,鄢陵诗句满山川。唐·作者:陈陶《赠温州韩使君》
秖道府中持简牍,不知林下访渔樵。唐·作者:陆龟蒙《奉和袭美见访不遇》
旌旗渐向行时拥,案牍应从到日闲。唐末·作者:章碣《送韦岫郎中典泗州》
州中案牍鱼鳞密,界上军书竹节稠。五代·作者:李建勋《春日尊前示从事》
案牍乍抛公署晚,林泉已近暑天秋。五代至宋初·作者:徐铉《送欧阳大监游庐山》
公家事简案牍稀,芳草疏篱映空狱。北宋·作者:田锡《酬桐庐知县刁衎歌》
印簏罕开无案牍,閤门常锁有图书。北宋·作者:李至《至启伏蒙仆射相公独垂青眼忽枉朱轮仍贻郢客之咏歌过为无盐之刻画有何才取都是爱忘若惭拙思之如抽岂表善言之必应辄次来韵却献一章》
进牍岂能抽鄙思,赓歌深愧预朝伦。北宋·作者:寇准《奉和御制中秋玩月歌》
谯都奏牍达彤庭,耆耋云趋共沥诚。北宋·作者:寇准《奉和御制奉祀述怀歌》
上书可有三千牍,下笔曾无一百函。北宋·作者:林逋《深居杂兴六首 其五》
若向明时奏飞牍,并将康济息元元。北宋·作者:林逋《寄梅室长》
汉庭已奏三千牍,周室仍翻十二经。北宋·作者:刘筠《怀旧居》

牘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牘】【巳集中】【片字部】 牘; 康熙笔画:19; 页码:页694第32【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 音讀。【說文】書版也。【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戰國策】取筆牘受之。【註】牘,書版也。【史記·倉公傳贊】緹縈通尺牘。【前漢·昌邑王傳】持牘趨謁。【註】師古曰:牘,木簡也。 又樂器。【周禮·春官·笙師】舂牘應雅,以敎祴樂。【註】牘應雅敎其舂者,謂以築地。【疏】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孔,髤畫,以兩手築地。牘應雅敎其舂者,謂賔醉而出,奏祴夏。以此三器築地,謂之行節。【釋名】舂,撞也。牘,筑也。以舂築地爲節也。 【韻會】毛氏曰:說文从片賣聲。當作賣。从罒非。

与牘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牘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