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字的含义
敛字的解释
敛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17
- 拼音:liǎn
- 繁体:斂
- 笔画:11
- 部首:攵
敛字寓意
【敛】敛 (斂) liǎn 收拢,聚集:敛钱。敛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敛容。敛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敛。聚敛。 征收:横征暴敛。 收束,约束:敛迹。敛手(a.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b.拱手,表示恭敬)。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敛抑。敛步。
敛字解释
【敛】[①][liǎn][《廣韻》良冉切,上琰,來。][《廣韻》力驗切,去豔,來。]亦作“歛1”。“敛1”的繁体字。亦作“襝1”。(1)聚集。(2)收获。(3)征收,索取。(4)赋税。(5)收藏。(6)指收购儲藏。(7)约束,节制。(8)不足。(9)磨砺。(10)收缩。(11)犹还。(12)通“殮”。给死者穿衣,入棺。(13)通“瀲”。参见“斂斂”。(14)姓。《姚秦录》有将军敛宪、敛方、敛岐,皆羌族首领。见《通志·氏族四》。[②][lián][《集韻》離鹽切,平鹽,來。]“敛2”的繁体字。见“斂2盂”。
敛字诗词来源
【敛】贵戚敛手避二鲍。汉·作者:无名氏《京师为鲍永鲍恢语》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汉·作者:两汉乐府《蒿里》
美人年几可十馀,含羞转笑敛风裾。南梁·作者:刘孝威《拟古应教》
窥红对镜敛双眉。南梁·作者:萧统《拟古诗》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里结。南梁·作者:萧绎《燕歌行》
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敛。陈朝·作者:江总《东飞伯劳歌》
云披雾敛天地明,登封日观禅云亭。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
须臾破颜倏敛态,一悲一喜并相宜。盛唐·作者:王琚《美女篇》
敛迹俛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盛唐·作者:李颀《放歌行荅从弟墨卿》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唐·作者:万楚《五日观妓》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盛唐·作者:李白《詶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唐·作者:徐安贞《闻邻家理筝》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唐·作者: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
玉颜年几新上头,回身敛笑多自羞。唐·作者:司空曙《拟百劳歌》
闻道偏多越水头,烟生霁敛使人愁。唐·作者: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中唐·作者:韦应物《骊山行》
新妇山头云半敛,女儿滩上月初明。中唐·作者:权德舆《自桐庐如兰溪有寄》
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中唐·作者:权德舆《杂兴五首 其三》
嫦娥敛发绾云头,玉女舒霞织天面。唐·作者:庄南杰《晓歌》
蛾眉半敛千金薄,鷤鴂初鸣百草阑。中唐·作者:羊士谔《州民有献杏者瑰丽溢目因感花未几聊以成咏》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汉·作者:两汉乐府《蒿里》
美人年几可十馀,含羞转笑敛风裾。南梁·作者:刘孝威《拟古应教》
窥红对镜敛双眉。南梁·作者:萧统《拟古诗》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里结。南梁·作者:萧绎《燕歌行》
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敛。陈朝·作者:江总《东飞伯劳歌》
云披雾敛天地明,登封日观禅云亭。隋末唐初·作者: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
须臾破颜倏敛态,一悲一喜并相宜。盛唐·作者:王琚《美女篇》
敛迹俛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盛唐·作者:李颀《放歌行荅从弟墨卿》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唐·作者:万楚《五日观妓》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盛唐·作者:李白《詶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唐·作者:徐安贞《闻邻家理筝》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唐·作者: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
玉颜年几新上头,回身敛笑多自羞。唐·作者:司空曙《拟百劳歌》
闻道偏多越水头,烟生霁敛使人愁。唐·作者: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中唐·作者:韦应物《骊山行》
新妇山头云半敛,女儿滩上月初明。中唐·作者:权德舆《自桐庐如兰溪有寄》
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中唐·作者:权德舆《杂兴五首 其三》
嫦娥敛发绾云头,玉女舒霞织天面。唐·作者:庄南杰《晓歌》
蛾眉半敛千金薄,鷤鴂初鸣百草阑。中唐·作者:羊士谔《州民有献杏者瑰丽溢目因感花未几聊以成咏》
敛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敛】【卯集下】【攴字部】 斂;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472第05【唐韻】良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冉切, 音 。【說文】收也。【爾雅·釋詁】聚也。【疏】斂者,率聚也。【詩·小雅】此有不斂穧。【疏】不收斂之穧束也。【書·洪範】斂時五福。【疏】以斂聚五福之道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財賄。 又【儀禮·聘禮】斂〈方亶〉。【註】斂,藏也。 又【博雅】斂,取也。又欲也,予也,略也。 又姓。【左傳·定七年】公斂處父御孟懿子。【廣韻】姚秦錄有輔國將軍斂憲。 又【廣韻】【集韻】【韻會】 力驗切,音爁。義同。 又【集韻】離鹽切,音廉。斂盂,地名。【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齊侯盟于斂盂。【註】衞地。【釋文】斂,徐音廉。【韻會】作歛,非。互詳欠部歛字註。考證:〔【左傳·僖二十八年】齊侯晉侯會於斂盂。〕 謹照原文改晉侯齊侯盟于斂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