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字的含义
谿字的解释
谿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7
- 拼音:xī
- 繁体:谿
- 笔画:17
- 部首:谷
谿字寓意
【谿】谿 xī 同“溪”。
谿字解释
【谿】[①][xī][《廣韻》苦奚切,平齊,溪。]亦作“豀1”。(1)深山中不与外界相通的沟渎。(2)山间的水流。(3)泛指小河。(4)山间流水的通道。参见“谿壑”。(5)谓开沟引泉。(6)深峭的山谷。(7)水流会聚的地方。(8)空虚。(9)用同“蹊”。小路。(10)中医学名词。参见“谷”。(11)我国古代南方部族之一。东汉至宋时,分布在今湘、黔、川地区。当地有五谿,即雄谿、樠谿、酉谿、潕谿、辰谿,故名。亦称五谿蛮。(12)古地名。谿州。唐置。故城在今湖南省龙山县东南。(13)姓。战国魏有谿工。见《庄子·田子方》。[②][jī][《集韻》堅奚切,平齊,見。][《廣韻》弦雞切,平齊,匣。]亦作“豀2”。(1)见“勃谿”。(2)见“蠰3谿”。
谿字诗词来源
【谿】依绝区兮临回溪。西汉·作者:枚乘《歌》
懿贤后兮发垩英,闵不通兮治斯溪。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回溪浚兮曲沼阻,冲波激兮濑浅浅。南朝宋·作者:徐爰《华林北涧诗》
涧溪沼沚贵先民。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三》
小小牛儿虽有角,清溪龙出总须输。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三》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北周·作者:庾信《乌夜啼》
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唐·作者:萧翼《宿云门东客院》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唐初·作者:李峤《宝剑篇》
雕舆藻卫拥千官,仙洞灵溪访九丹。初唐·作者:苏味道《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垂耳罢轻赍,弃置在寒溪。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楚水澶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前溪妙舞今应尽,子夜新歌遂不传。初唐·作者:宋之问《伤曹娘二首 其二》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初唐·作者:宋之问《绿竹引》
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初唐·作者:宋之问《放白鹇篇》
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初唐·作者: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云峰苔壁绕溪斜,江路香风夹岸花。初唐·作者:沈佺期《入少密溪》
回晚平阳歌舞合,前溪更转木兰桡。初唐·作者:李乂《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初唐·作者:徐彦伯《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金溪碧水玉潭沙,凫舄翩翩弄日华。初唐·作者:徐彦伯《饯唐永昌》
山势转深看更好,岭霞溪雾没楼台。唐·作者:李邕《游法华寺》
懿贤后兮发垩英,闵不通兮治斯溪。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回溪浚兮曲沼阻,冲波激兮濑浅浅。南朝宋·作者:徐爰《华林北涧诗》
涧溪沼沚贵先民。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三》
小小牛儿虽有角,清溪龙出总须输。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三》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北周·作者:庾信《乌夜啼》
拄杖负书寻远寺,倩童牵鹿渡深溪。唐·作者:萧翼《宿云门东客院》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唐初·作者:李峤《宝剑篇》
雕舆藻卫拥千官,仙洞灵溪访九丹。初唐·作者:苏味道《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垂耳罢轻赍,弃置在寒溪。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楚水澶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前溪妙舞今应尽,子夜新歌遂不传。初唐·作者:宋之问《伤曹娘二首 其二》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初唐·作者:宋之问《绿竹引》
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初唐·作者:宋之问《放白鹇篇》
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初唐·作者: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云峰苔壁绕溪斜,江路香风夹岸花。初唐·作者:沈佺期《入少密溪》
回晚平阳歌舞合,前溪更转木兰桡。初唐·作者:李乂《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初唐·作者:徐彦伯《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金溪碧水玉潭沙,凫舄翩翩弄日华。初唐·作者:徐彦伯《饯唐永昌》
山势转深看更好,岭霞溪雾没楼台。唐·作者:李邕《游法华寺》
谿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谿】【酉集中】【谷字部】 谿;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1190第21【唐韻】苦兮切【集韻】【韻會】【正韻】牽奚切, 音溪。【說文】山瀆无所通者。【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預曰:谿,亦 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左傳·隱三年】 谿沼沚之毛。【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又弩名。【戰國策】谿子少府。【註】谿子,弩名。少府所造,射六百步之外。【淮南子·俶眞訓】登千仞之谿。【註】谿,蠻夷也。以柘桑爲弩。一曰谿,子國名。又陽匠名。 又獸名。【山海經】天帝山有獸,狀如狗,名曰谿邊。【註】或作谷遺。 又地名。【史記·吳太伯世家】楚復來伐,次于乾谿。【註】楚東境。 又姓。【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又複姓。【潛夫論】吳夫槩王奔楚棠谿,因以爲氏。 又通作磎。【馬融·長笛賦】臨萬仞之石磎。【註】磎同谿。【廣韻】或作嵠、溪。 又【集韻】堅奚切,音雞。【類篇】蠰谿,土螽,似蝗而小。 又弦雞切,音奚。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