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字的含义
忽字的解释
忽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8
- 拼音:hū
- 繁体:忽
- 笔画:8
- 部首:心
忽字寓意
【忽】忽 hū 粗心,不注意:忽视。疏忽。忽略。玩忽职守。 迅速,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忽微(极言细微)。微忽其微。
忽字解释
【忽】[①][hū][《廣韻》呼骨切,入没,曉。]“芴2”的被通假字。(1)忽略;不经心。(2)轻视;怠慢。(3)乱。(4)灭亡;湮没。(5)恍惚;不明貌。(6)迅速。(7)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名。(8)同“笏”。(9)象声词。(10)副词。突然;忽然。(11)副词。或;倘或。
忽字诗词来源
【忽】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战国楚国·作者:屈原《国殇》
往来悠忽遂熹娱。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时忽晻晻若骛驰,意中私喜施用为。东汉·作者:王逸《琴思楚歌》
岁月已尽去奄忽,亡官失禄去家室。东汉·作者:王逸《琴思楚歌》
白日晼晼忽西倾。曹魏·作者:曹睿《燕歌行》
存若流光忽电灭,何为多念独蕴结。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二》
鲜矣民生忽如浮,何为多念只自愁。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三》
忽已逝兮不可追,心穷约兮但有悲。曹魏·作者:嵇康《思亲诗》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魏晋·作者:无名氏《巴东三峡歌》
汝忽千里去无常,愿得到头还故乡。魏晋·作者:无名氏《青骢白马》
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二》
人生倏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一》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三》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三》
登我圣明去多难。长夜杳冥忽云旦。南梁·作者:沈约《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四 道亡》
何言岁月忽若驰。君之情意与我离。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三》
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
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閒见虎又逢猪。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三》
尔登陟兮一长望,理化顾兮忽忆予。南梁·作者:萧统《示云麾弟》
平原忽兮远极目,江甸阻兮羁心伤。南梁·作者:萧纲《应令诗》
往来悠忽遂熹娱。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时忽晻晻若骛驰,意中私喜施用为。东汉·作者:王逸《琴思楚歌》
岁月已尽去奄忽,亡官失禄去家室。东汉·作者:王逸《琴思楚歌》
白日晼晼忽西倾。曹魏·作者:曹睿《燕歌行》
存若流光忽电灭,何为多念独蕴结。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二》
鲜矣民生忽如浮,何为多念只自愁。西晋·作者:傅玄《拟四愁诗四首 其三》
忽已逝兮不可追,心穷约兮但有悲。曹魏·作者:嵇康《思亲诗》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魏晋·作者:无名氏《巴东三峡歌》
汝忽千里去无常,愿得到头还故乡。魏晋·作者:无名氏《青骢白马》
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二》
人生倏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一》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三》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三》
登我圣明去多难。长夜杳冥忽云旦。南梁·作者:沈约《梁鼓吹曲十二首 其四 道亡》
何言岁月忽若驰。君之情意与我离。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三》
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
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閒见虎又逢猪。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三》
尔登陟兮一长望,理化顾兮忽忆予。南梁·作者:萧统《示云麾弟》
平原忽兮远极目,江甸阻兮羁心伤。南梁·作者:萧纲《应令诗》
忽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忽】【卯集上】【心字部】 忽; 康熙笔画:8; 页码:页378第34【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又姓。明有忽忠,忽明。 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 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 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又叶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又叶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 【說文】从心勿聲。【長箋】亦書作 。◎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