硏字的含义
硏字的解释
硏
- 五行:
- 康熙笔画:11
- 拼音:yán
- 繁体:硏
- 笔画:11
- 部首:石
硏字寓意
【硏】硏 yán 同“研”。 硏 yàn 同“研”。
硏字解释
【硏】[①][yán]“研1”的旧字形。[②][yàn]“研2”的旧字形。[③][xíng]“研3”的旧字形。
硏字诗词来源
【硏】八研四升不破禅。破散库藏施贫人。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二》
固济精研须缄密,一文一武莫疏失。唐·作者:罗公远《大还丹口诀》
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中唐·作者: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中唐·作者: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紫河变鍊红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中唐·作者:元稹《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坼之间因有酬答》
要伏离宫亦等閒,搜求坎户取精研。唐·作者:无名氏《广成子传附二味》
将此铅精作大丹,老子九转入生研。唐·作者:无名氏《汉祖天师口诀》
学人学人细寻觅,且须研究古金碧。中唐·作者:吕岩《?头坯歌》
群书已熟无人似,五字研成举世传。唐·作者:方干《德政上睦州胡中丞》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唐·作者:李商隐《燕台四首 春》
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朱点周易。唐·作者:高骈《杂歌谣辞 步虚词》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唐·作者:李郢《茶山贡焙歌》
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唐·作者:皮日休《以紫石砚寄鲁望兼詶见赠》
何如神爽骑星去,犹自研几助玉皇。唐末·作者: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其九》
二纪计偕劳笔研,一朝宣入掌丝纶。唐末·作者: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唐·作者:秦韬玉《采茶歌》
诗工凿破清求妙,道论研通白见真。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寄荆幕孙郎中》
砻琢已曾经敏手,研磨终见透坚心。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谢人惠端溪砚》
笔研不才当付火,方书多诳罢烧金。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新葺茆堂 其二》
倾筐短甑蒸新鲜,白纻眼细匀于研。唐末·作者:李咸用《谢僧寄茶》
固济精研须缄密,一文一武莫疏失。唐·作者:罗公远《大还丹口诀》
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中唐·作者: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中唐·作者: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紫河变鍊红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中唐·作者:元稹《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坼之间因有酬答》
要伏离宫亦等閒,搜求坎户取精研。唐·作者:无名氏《广成子传附二味》
将此铅精作大丹,老子九转入生研。唐·作者:无名氏《汉祖天师口诀》
学人学人细寻觅,且须研究古金碧。中唐·作者:吕岩《?头坯歌》
群书已熟无人似,五字研成举世传。唐·作者:方干《德政上睦州胡中丞》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唐·作者:李商隐《燕台四首 春》
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朱点周易。唐·作者:高骈《杂歌谣辞 步虚词》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唐·作者:李郢《茶山贡焙歌》
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唐·作者:皮日休《以紫石砚寄鲁望兼詶见赠》
何如神爽骑星去,犹自研几助玉皇。唐末·作者: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其九》
二纪计偕劳笔研,一朝宣入掌丝纶。唐末·作者: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唐·作者:秦韬玉《采茶歌》
诗工凿破清求妙,道论研通白见真。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寄荆幕孙郎中》
砻琢已曾经敏手,研磨终见透坚心。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谢人惠端溪砚》
笔研不才当付火,方书多诳罢烧金。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新葺茆堂 其二》
倾筐短甑蒸新鲜,白纻眼细匀于研。唐末·作者:李咸用《谢僧寄茶》
硏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硏】【午集下】【石字部】 硏;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830第08【唐韻】五堅切【集韻】【韻會】倪堅切【正韻】夷然切, 音姸。【說文】 也。 又窮究也。【易·繫辭】能硏諸侯之慮。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東北流,歷硏川,謂之硏川水。 又關名。【前漢·地理志】上黨郡有石硏關。【師古註】硏音形。 又【集韻】倪甸切。或作硯。【郭璞·江賦】綠苔鬖髿乎硏上。【註】硏,滑石也。與硯同。 又【潘尼·釋奠頌】精氣旣硏。【註】音去聲。 又叶魚巾切,音銀。【陸雲·贈顧尚書詩】厥弘伊何,靡曠不遵。厥明伊何,靡妙不硏。○按《說文》硏硯分爲二。《韻會》《正韻》皆云硯,通作硏。但硏究不得借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