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簫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8
  • 拼音:xiāo
  • 繁体:
  • 笔画:19
  • 部首:

簫字寓意

【簫】 xiāo 见“箫”。

簫字解释

【簫】[①][xiāo][《廣韻》蘇彫切,平蕭,心。]“箫1”的繁体字。(1)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编成,有底;后代的箫只用一根竹管做成,不封底,直吹。也叫洞箫。(2)弓的末端。[②][xiǎo][《字彙補》先了切]通“篠1”。“箫2”的繁体字。小竹。

簫字诗词来源

【簫】箫鼓鸣兮发棹歌。西汉·作者:刘彻《秋风辞》
列箫暂鸣死列族。南齐·作者:卞彬《自为童谣》
琴角挥韵白云舒,箫韶协音神凤来。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凤凰新管箫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北周·作者:庾信《杨柳歌》
来时向月别姮娥,别时清吹悲箫史。陈朝·作者:江总《新入姬人应令诗》
不学箫史还楼上,会逐姮娥戏月中。陈朝·作者:江总《姬人怨服散篇》
横笛短箫凄复切,谁知柏梁声不绝。陈朝·作者:江总《梅花落》
已闻能歌洞箫赋,讵是故爱邯郸倡。陈朝·作者:江总《宛转歌》
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平。隋·作者: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 其二 江都夏》
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皇。初唐·作者:长孙无忌《新曲二首 其二》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佩中邀勒经时序,箫里寻思复几年。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初唐·作者:卢照邻《长安古意》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唐初·作者: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唐初·作者:李峤《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
棹歌微吟䌽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若非载笔登麟阁,定是吹箫伴凤台。唐·作者:于季子《早春洛阳荅杜审言》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唐·作者:韦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昔时嬴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初唐·作者:沈佺期《凤箫曲》

簫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簫】【未集上】【竹字部】 簫;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900第32〔古文〕 【廣韻】蘇彫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彫切, 音蕭。樂器。【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廣雅】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博雅】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禮圖】簫,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通卦驗】簫,夏至之樂,長尺四寸。【註】簫管,形象鳥翼。鳥爲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釋名】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淸也。【白虎通】簫者,中呂之氣。【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傳】言簫見細樂之備。【詩·周頌】旣備乃奏,簫管備舉。【箋】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管如 。【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琴瑟管簫。【蔡邕·月令章句】簫長則濁,短則淸。以蠟蜜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管而成音,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周禮·春官】笙師掌敎龡簫。【爾雅·釋言】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疏】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璞曰:簫,一名籟。【莊子·寓言篇】顏成子遊謂南郭子綦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註】郭象曰:籟,簫也。【前漢·元帝紀贊】鼓琴瑟,吹洞簫。【註】如淳曰:洞簫,簫之無底者。【段龜龍·涼州記】呂纂,咸寧二年,人發張駿冢,得玉簫。【丹陽記】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積石臨江,上生簫管竹,圓緻異于他處,自泠倫採竹嶰谷,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山。 【正韻】亦作箾。 又弓末謂之簫。【禮·曲禮】凡遺人弓者,右手執簫,左手承弣。【註】簫,弭頭也。謂之簫,簫邪也。《正義》:簫,弓頭,頭稍剡差邪似簫,故謂爲簫也。 又與篠通。【馬融·長笛賦】林簫蔓荆。【註】簫與篠通。 又叶音脩。【劉邵·趙都賦】擊靈鼓,鳴籟簫。乘素波,鏡淸流。考證:〔【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管簫參差之音。〕 謹按參差之音四字月令所無,謹照月令原文改均琴瑟管簫。

与簫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簫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