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字的含义
萧字的解释
萧
- 五行:木
- 康熙笔画:18
- 拼音:xiāo
- 繁体:蕭
- 笔画:11
- 部首:艹
萧字寓意
【萧】萧 (蕭) xiāo 即“艾蒿”。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 姓。
萧字解释
【萧】[①][xiāo][《廣韻》蘇彫切,平蕭,心。]亦作“肅2”。“萧1”的繁体字。(1)蒿类植物的一种。即艾蒿。(2)萧条冷落;凄凉。(3)稀疏。(4)指萧斧。(5)见“蕭森”。(6)见“蕭然”。(7)通“肅”。参见“蕭牆”、“蕭斧”。(8)古国名。春秋时宋的附庸,子姓。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公元前597年灭于楚。后仍为宋邑。(9)姓。
萧字诗词来源
【萧】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栗萧草兮丛铺陈。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杳筱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东汉·作者:班固《竹扇赋》
旧邦萧条心伤悲,孤魂翩翩当何依。曹魏·作者:缪袭《魏鼓吹曲十二曲 其五 旧邦》
秋风萧瑟天气凉。曹魏·作者:曹丕《燕歌行二首 其一》
四时推迁迅不停。三秋萧瑟叶辞茎。南朝宋·作者:谢惠连《燕歌行》
寒光萧条候虫急。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三》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七》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南朝宋·作者:汤惠休《秋思引》
秋风萧瑟白露团。南梁·作者:张率《白纻歌九首 其五》
回首绝望便萧条,悲来雪涕还自抑。东魏·作者:高昂《从军与相州刺史孙腾作行路难》
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北军为韦睿歌》
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北周·作者:庾信《燕歌行》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南北朝末隋初·作者:卢思道《从军行》
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平。隋·作者: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 其二 江都夏》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栗萧草兮丛铺陈。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杳筱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东汉·作者:班固《竹扇赋》
旧邦萧条心伤悲,孤魂翩翩当何依。曹魏·作者:缪袭《魏鼓吹曲十二曲 其五 旧邦》
秋风萧瑟天气凉。曹魏·作者:曹丕《燕歌行二首 其一》
四时推迁迅不停。三秋萧瑟叶辞茎。南朝宋·作者:谢惠连《燕歌行》
寒光萧条候虫急。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三》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七》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南朝宋·作者:汤惠休《秋思引》
秋风萧瑟白露团。南梁·作者:张率《白纻歌九首 其五》
回首绝望便萧条,悲来雪涕还自抑。东魏·作者:高昂《从军与相州刺史孙腾作行路难》
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北军为韦睿歌》
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北周·作者:庾信《燕歌行》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南北朝末隋初·作者:卢思道《从军行》
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平。隋·作者: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 其二 江都夏》
萧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萧】【申集上】【艸字部】 蕭;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1042第26【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 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采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 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 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註】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 又蕭條,寂寥貌。【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 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 又斧名。【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說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 又國名。【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註】蕭,宋附庸國。 又關名。【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 又姓。【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 又叶音修。【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叶下周。【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叶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