豋字的含义
豋字的解释
豋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dēng
- 繁体:豋
- 笔画:13
- 部首:豆
豋字寓意
【豋】豋 dēng 古同“登”。
豋字解释
【豋】[①][dēng][《集韻》都騰切,平登,端。]同“登1”。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祭祀时用作礼器。
豋字诗词来源
【豋】豋山临水悼兴亡,诗句瑰奇韵尤怪。元·作者:曹伯启《豋君山述怀次史同知韵》
石泉松籁为琴筑,野蔌山肴荐豆豋。元·作者:吴景奎《自山中归鉴湖别业》
万古东南多壮观,百年豪杰几豋临。元·作者:周棐《送曹广文赋得富览亭》
羽林密号传符刻,幕府初筵列豆豋。元末明初·作者:王逢《送陈检校从藩臣分镇淮安》
矧有母老髽鬅鬙,破涕为笑躬豆豋。元末明初·作者:王逢《海陵袁智周佩刀歌》
愧予衰朽豋天禄,独对青藜坐夜深。明·作者:王洪《文会轩为句容司训摇昌赋》
清寒鍊士少风情,手排瓦豋邀客迎。明·作者:金时习《排豋》
鹌鹑小鸟鼓翅落,鼎食之家意不乐,顿箸待尔豋品错。明·作者:李梦阳《苦寒行》
如闻台使豋临地,洗石重拈旧墨痕。明·作者:王世贞《送袁子年守青州盖仆三十年宦游地也曾题诗刻石云门山侍御毛君近为亭覆之》
萧条九日散宾俦,裁及豋高泪暗流。明·作者:王世贞《九日家忌掩关同年兄袁相国履善以三诗见督尊酒聊尔倚答》
岂以豋仙夸去艗,母从遁叟问知津。明·作者:王世贞《送吴晋陵赵常熟二太史赐环入朝俱取北意》
生儿自授诗三百,请禄同豋石二千。明·作者:王世贞《昔白文公有诗赠裴淄州其起句云九十不衰真地仙余以此例赠九十翁者凡五人矣莆田林方渠公以名进士官至郡守累进阶正三品今年寿九十二而其子敬夫复以雷阳守便道彩侍毋论五人者仅一宗马湖雁行即所谓裴淄州者当亦不及也喜羡之余敬步前韵授之俾歌以称觞》
豋台长啸暮云平,天风飒飒恣陵跨。明末·作者:李国?《金台行》
只道湘江书易湿,故人风雨夜豋台。明末·作者:蔡道宪《九月己未,不宜闻雷,夜忽大震,正尔整衿危坐,一雁过檐,书示周子圣生》
于昭陟降依左右,敢曰馨香荐豆豋。清·作者:弘历《冬至圜丘礼成述事》
迩常躬祭值冬烝,祫祀恒亲奉豆豋。清·作者:弘历《孟冬时享太庙礼成述事》
春人结束豋春台,鼓吹复从门外来。清·作者:洪亮吉《初四日消寒第五集李明经筠嘉招同李兵备廷敬何徵君琪陆孝廉继辂林镐储桂荣楮华李学璜鲍熙改琦徐棠诸文学并铁舟上人吾园小集时余以明日旋里诸公皆即席赋诗相饯醉后率荅一篇即以留别》
君看郑公亦善饮,瓣香千载仍豆豋。清·作者:祁寯藻《七月五日约吴兰雪丈内兄陈伯芝小石畹香书庭敬夫内侄福兹稻孙集陶然亭》
桂华罢奏房中曲,豋豆伤心海上方。清末民国初·作者:沈曾植《更生有朝云之悼短章慰之》
此楼之高高矗天,豋楼四顾心茫然。现当代·作者:田翠竹《洞庭碧血 其四》
石泉松籁为琴筑,野蔌山肴荐豆豋。元·作者:吴景奎《自山中归鉴湖别业》
万古东南多壮观,百年豪杰几豋临。元·作者:周棐《送曹广文赋得富览亭》
羽林密号传符刻,幕府初筵列豆豋。元末明初·作者:王逢《送陈检校从藩臣分镇淮安》
矧有母老髽鬅鬙,破涕为笑躬豆豋。元末明初·作者:王逢《海陵袁智周佩刀歌》
愧予衰朽豋天禄,独对青藜坐夜深。明·作者:王洪《文会轩为句容司训摇昌赋》
清寒鍊士少风情,手排瓦豋邀客迎。明·作者:金时习《排豋》
鹌鹑小鸟鼓翅落,鼎食之家意不乐,顿箸待尔豋品错。明·作者:李梦阳《苦寒行》
如闻台使豋临地,洗石重拈旧墨痕。明·作者:王世贞《送袁子年守青州盖仆三十年宦游地也曾题诗刻石云门山侍御毛君近为亭覆之》
萧条九日散宾俦,裁及豋高泪暗流。明·作者:王世贞《九日家忌掩关同年兄袁相国履善以三诗见督尊酒聊尔倚答》
岂以豋仙夸去艗,母从遁叟问知津。明·作者:王世贞《送吴晋陵赵常熟二太史赐环入朝俱取北意》
生儿自授诗三百,请禄同豋石二千。明·作者:王世贞《昔白文公有诗赠裴淄州其起句云九十不衰真地仙余以此例赠九十翁者凡五人矣莆田林方渠公以名进士官至郡守累进阶正三品今年寿九十二而其子敬夫复以雷阳守便道彩侍毋论五人者仅一宗马湖雁行即所谓裴淄州者当亦不及也喜羡之余敬步前韵授之俾歌以称觞》
豋台长啸暮云平,天风飒飒恣陵跨。明末·作者:李国?《金台行》
只道湘江书易湿,故人风雨夜豋台。明末·作者:蔡道宪《九月己未,不宜闻雷,夜忽大震,正尔整衿危坐,一雁过檐,书示周子圣生》
于昭陟降依左右,敢曰馨香荐豆豋。清·作者:弘历《冬至圜丘礼成述事》
迩常躬祭值冬烝,祫祀恒亲奉豆豋。清·作者:弘历《孟冬时享太庙礼成述事》
春人结束豋春台,鼓吹复从门外来。清·作者:洪亮吉《初四日消寒第五集李明经筠嘉招同李兵备廷敬何徵君琪陆孝廉继辂林镐储桂荣楮华李学璜鲍熙改琦徐棠诸文学并铁舟上人吾园小集时余以明日旋里诸公皆即席赋诗相饯醉后率荅一篇即以留别》
君看郑公亦善饮,瓣香千载仍豆豋。清·作者:祁寯藻《七月五日约吴兰雪丈内兄陈伯芝小石畹香书庭敬夫内侄福兹稻孙集陶然亭》
桂华罢奏房中曲,豋豆伤心海上方。清末民国初·作者:沈曾植《更生有朝云之悼短章慰之》
此楼之高高矗天,豋楼四顾心茫然。现当代·作者:田翠竹《洞庭碧血 其四》
豋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豋】【酉集中】【豆字部】 豋;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192第08〔古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都騰切,等平聲。【說文】禮器也。【爾雅·釋器】瓦豆謂之豋。【註】卽膏豋也。【疏】對文則木曰豆,瓦曰豋,散則皆名豆。【詩·大雅】于豆于豋。【傳】木豆薦葅醢,瓦豋薦太羹,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宋史·禮志】宗廟之祭,用太牢而三鉶。鉶旣設三,則豋亦如其數,請設三豋,實牛、羊、豕之湇以爲太羹。又【元史·祭祀志】太羹每室三豋,和羹每室三鉶。 又通作鐙。【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集韻】或作 。 【說文】本作 ,从 ,持肉在豆上,會意。隸作豋。【毛氏曰】登降之登,上从癶,癶音撥。豋豆之豋,上从月从又,月卽肉字,又卽手字,持祭肉于豆之義。二字取義不同。【六書略】豋,豆也。借爲升登之登。合登、豋爲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