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亳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0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0
  • 部首:

亳字寓意

【亳】 bó 〔州〕地名,在安徽省。

亳字解释

【亳】暂无汉字()的汉语大字典的解释

亳字诗词来源

【亳】差之亳釐失千里,有生劫劫道难通。唐·作者:庞蕴《诗偈 其一百二十》
若并亳宫仙鹿迹,定知高峭不如君。唐·作者:方壶居士《题法云寺双桧》
维扬软縠如云英,亳郡轻纱若蝉翼。北宋·作者:张咏《筵上赠小英》
新荣亳忌祠神馆,更按乔卿露冕州。北宋·作者:宋庠《送职方张员外领荆湖北漕》
颍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北宋·作者:欧阳修《答子履学士见寄》
古郡谁云亳陋邦,我来仍值岁丰穰。北宋·作者:欧阳修《戏书示黎教授》
忆昨初为亳守行,暂休车骑汝阴城。北宋·作者:欧阳修《奉答子履学士见寄之作》
西亳里第乌衣巷,贺客无辞应接劳。北宋·作者:刘攽《与宋次道舍人同在殿中覆考进士次道子侄同就御试赠次道二首 其一》
先生训我有大略,笔端粗可言亳釐。北宋·作者:吕陶《贻草莱章察》
亳州涡水太清宫,老子手植才数九。宋·作者:杨杰《玉晨观左纽桧》
见报新恩移亳社,便疑衰迹近长安。北宋·作者:韦骧《答王晋叔》
北使初随富亳州,万死弗顾探虎穴。北宋·作者:黄庭坚《送张仲谋》
亳州宫庭焕星斗,真皇行幸祥符年。北宋·作者:宋京《玉局》
亳社灵踪亘古存,混元龙蜕出风尘。宋·作者:李质《艮岳百咏 仙李园》
商后誓师因亳众,周王致业述豳风。宋·作者:徐钧《汉高祖》
亳殷丰镐已丘墟,蛮荆兴替将焉如。南宋·作者:薛季宣《鄂城篇》
亳州仙桧聃翁玩,西湖老桧陈朝馀。南宋·作者:敖陶孙《张连鲁仲本蜀人从其先宦岭表仅五六十年矣为言广州城内有桧奇古甚土人相传自唐末至今往时东坡先生道惠宿留此州尝供佛其下得甘露缀枝之异予徵二事皆无所据而耆旧相传云尔要必有从来者张乞诗为赋长谣一篇》
已定秦关无论蜀,好恢汤亳却归谯。南宋·作者:曹彦约《家本谯人得奉祠亳州喜赋述怀》
亳社重新依老子,天台自古属刘郎。南宋·作者:刘克庄《又和二首 其二》
犹胜亳州前管辖,鬒毛秃尽欲归僧。南宋·作者:刘克庄《居厚弟改提举鸿禧一首》

亳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亳】【子集上】【亠字部】 亳;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89第09【唐韻】旁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 音泊。商湯所都。契封商,湯始居亳。皇甫謐曰:梁國有三亳。南亳在穀熟。卽湯都。北亳在蒙,卽景亳。湯所受命地偃師爲西亳,卽盤庚所徙。【通雅】宋州穀熟縣卽歸德之考城縣。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湯遷南亳,卽歸德府。亳一作薄。【荀子·議兵篇】古者湯以薄。【註】與亳同。【前漢·地理志】山陽郡有薄縣。【註】湯居亳。【說文】亳,京兆杜陵亭名。則又一亳也。又【書·立政】三亳阪尹。【傳】與皇甫說同。孔安國云:亳人歸文王者三所,爲之立監,故爲三亳。 又【廣韻】亳,國名。春秋 地,漢爲沛之譙縣,晉爲南兗州,後周爲亳州。

与亳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亳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