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體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23
  • 拼音:
  • 繁体:
  • 笔画:22
  • 部首:

體字寓意

【體】 tī 均见“体”。

體字解释

【體】[①][tǐ][《廣韻》他禮切,上薺,透。]“体2”的繁体字。亦作“躰1”。亦作“軆1”。亦作“骵1”。(1)身体。(2)指身体的一部分。(3)肢体。特指手足。(4)指古代用于祭祀或宴飨的牛羊猪的躯体或其切块。(5)指草木的茎干。(6)形体;物体。(7)谓生长成形。(8)形势。(9)指字体;字的形状结构。(10)指体裁;诗文的风格。(11)兆象;卦象。《书·金縢》:“公曰:',王其罔害。'”孔传:“如此兆,王其無害。”《诗·卫风·氓》:“爾卜爾筮,無咎言。”毛传:“,兆卦之。”一说为虚词。俞越曰:“字以一言爲句,乃發語之辭,慶幸之意也。”见《群经平议·尚书三》。(12)整体;总体。(13)部分。(14)谓区分;分别开来。(15)事物的主要部分;主体。(16)指内容。(17)心田;心神。(18)指心胸。(19)禀性;德性。(20)承宗继祖的系统;血统。(21)体统;体制。(22)泛指言行举措应遵守的规范道理。(23)指身份。(24)指政体;政事。(25)格局;规模。(26)准则;法则。(27)体例。(28)包含;容纳。(29)体现;摹状。(30)取法;效法。(31)依据;根据。(32)承继;沿袭。(33)亲近;贴近。(34)亲自。(35)切实。(36)施行;实行。(37)治理。(38)体会;体察。(39)体念;体贴。(40)特指几何学上具有长、宽、厚三度的形体。(41)特指声母。(42)发声,指一个字的开头辅音。(43)语法范畴,表示动词所指动作进行的情况。(44)通“禮”。[②][tī]“体3”的繁体字。见“2己”。

體字诗词来源

【體】我王何忧能不移。饥不遑食四体疲。先秦·作者:无名氏《采葛妇歌》
安体定神达消息,百王传之赖功力,寿考康宁累万亿。东汉·作者:班固《竹扇赋》
体如飘风行如飞。娈彼孺子相追随。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一》
二十时。肤体彩泽人理成。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二》
四十时。体力克壮志方刚。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四》
形体虽是志意非。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九》
鳞身甲体永兴福。十六国·作者:王嘉《歌三首 其三》
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南朝宋·作者:刘铄《白纻曲》
实体平心待和味。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九 需雅》
舞女趁节体自轻。南梁·作者:张率《白纻歌九首 其一》
妙声屡唱轻体飞。南梁·作者:张率《白纻歌九首 其二》
不见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四》
金翠列辉蕙麝丰,淑姿秀体允帝衷。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保如则秘书。南北朝·作者:无名氏《谚语后人引梁世谚论史职》
三变之时。变形易体在北方。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三》
变形易体在罽宾。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三》
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初唐·作者:玄奘《题尼莲河七言》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初唐·作者:慧能《无相颂》
尘心不识体中天,空敬灵仪拟觅仙。唐·作者:张果《玄珠歌 其三》
解通神息体藏珍,与道相违便失真。唐·作者:张果《玄珠歌 其十》

體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體】【亥集上】【骨字部】 體; 康熙笔画:23; 页码:页1451第06〔古文〕 【唐韻】【正韻】他禮切【集韻】【韻會】土禮切, 涕上聲。【說文】總十二屬也。【釋名】體,第也。骨肉毛血表裏大小相次第也。【廣韻】四支也。【禮·中庸】動乎四體。 又【易·文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疏】體包仁道。 又【書·畢命】辭尚體要。【註】辭以理實爲要。 又【詩·衞風】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傳】體,兆卦之體。 又【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箋】體,成形也。 又【周禮·天官】體國經野。【註】體,猶分也。 又【周禮·天官·內饔】辨體名肉物。【註】體名,脊脅臂臑之屬。 又【禮·文王世子】外朝以官體異姓也。【註】體,猶連結也。 又【禮·學記】就賢體遠。【註】體,猶親也。 又【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猶生也。 又【禮·中庸】體羣臣也。【註】猶接納也。 又【左傳·昭二十年】聲亦如味,一氣二體。【疏】樂之動身體者,唯有舞耳。舞者有文武二體。 【廣韻】俗作軆。【集韻】作躰。【增韻】俗作体,非。

与體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體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