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蒲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3
  • 部首:

蒲字寓意

【蒲】 p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黄(的花粉)。棒。草。绒。扇。 指“菖”:节。月(指农历五月)。 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古同“匍”,匍伏。 姓。

蒲字解释

【蒲】[①][pú][《廣韻》薄胡切,平模,並。](1)植物名。香。(2)植物名。指席。(3)植物名。柳。即水杨。(4)植物名。菖。参见“艾”。(5)见“伏”。(6)见“蘇”。(7)古邑名。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8)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9)姓。汉有昌、遵。见《通志·氏族四》。[②][bó][《集韻》白各切,入鐸,並。]见“2姑”。

蒲字诗词来源

【蒲】蒲鞭苇杖示有刑。曹魏·作者:曹植《对酒行》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一》
别观蒲萄带实垂,江南豆莞生连枝。南梁·作者:萧纲《和萧侍中子显春别诗四首 其一》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北周·作者:庾信《燕歌行》
水冻菖蒲未生节,关寒榆荚不成钱。北周·作者:宇文招《从军行》
上林蒲桃合缥缈,甘泉奇树上葱青。隋·作者:虞世基《四时白纻歌 长安秋》
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隋·作者:无名氏《捉搦歌 其四》
十六变之时。生在蒲林号有遮。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六》
大宛蒲海北,滇壑隽崖西。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杨柳千条花欲绽,蒲萄百丈蔓初萦。初唐·作者: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初唐·作者:李乂《享龙池乐第八章》
昨夜蒲萄初上架,今朝杨柳半垂堤。唐·作者:张谔《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
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盛唐·作者: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盛唐·作者:李颀《相和歌辞 从军行》
合欢锦带蒲萄花,连理香裙石榴色。唐·作者:阎德隐《薛王花烛行》
匈奴系头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盛唐·作者:李白《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盛唐·作者: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盛唐·作者:李白《对酒》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盛唐·作者:李白《杂歌谣辞 襄阳歌》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盛唐·作者: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蒲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蒲】【申集上】【艸字部】 蒲;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049第37【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詩·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 。【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考證:〔【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功,亦勿能加也。〕 謹照原文功改巧。勿改弗。

与蒲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蒲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