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挾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1
  • 拼音:xié
  • 繁体:
  • 笔画:10
  • 部首:

挾字寓意

【挾】 xié jiā 均见“挟”。

挾字解释

【挾】[①][xié][《廣韻》胡頰切,入帖,匣。]“夾5”的被通假字。“挟1”的繁体字。(1)夹持;夹在腋下或指间。(2)胁持;挟制。(3)依恃;倚仗。(4)从旁夹着;依傍。(5)护卫;辅佐。(6)握持;操持。(7)引申为持有。(8)携带;带领。(9)夹杂;夹带。(10)怀藏;隐藏。[②][jiā][《集韻》訖洽切,入洽,見。]“挟2”的繁体字。(1)同“夾”。夹取;夹住。(2)通“浹”。通达;和洽;周遍。(3)通“梜”。筷子。

挾字诗词来源

【挾】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战国楚国·作者:屈原《国殇》
秦筝赵瑟挟笙竽。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二》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初唐·作者:卢照邻《长安古意》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盛唐·作者:李白《雉朝飞》
唯馀挟瑟楼中妇,哭向平生歌舞台。唐·作者:王乔《过故人旧宅》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唐·作者:杜甫《暮春》
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盛唐·作者: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盛唐·作者:崔颢《杂曲歌辞 渭城少年行》
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唐·作者:独孤及《和赠远》
忽闻燕雁一声去,回鞍挟弹平陵园。中唐·作者:李益《杂曲歌辞 轻薄篇》
平明走马绝驰道,呼鹰挟弹通缭垣。中唐·作者:李益《杂曲歌辞 汉宫少年行》
少年挟弹遥相猜,遂使惊飞往复回。中唐·作者:刘长卿《小鸟篇上裴尹》
八月小儿挟弓箭,家家畏向田头飞。中唐·作者:王建《杂曲歌辞 空城雀》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誇自呼。中唐·作者:韩愈《射训狐》
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中唐·作者:刘禹锡《百舌吟》
游童挟弹一麾肘,臆碎羽分人不悲。中唐·作者:刘禹锡《飞鸢操》
不为倚官兼挟势,因何入得少年场。唐·作者:白居易《座中戏呈诸少年》
平明度海朝未食,拔上秋空云影没。中唐·作者:元稹《有鸟二十章 其十九》
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唐·作者:许浑《题卫将军庙》
南轩汉转帘影疏,桐林哑哑挟子乌。中唐·作者:李贺《夜来乐》

挾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挾】【卯集中】【手字部】 挾;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432第16【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 音協。【說文】俾持也。【增韻】帶也,掖也。一曰輔也。【詩·大雅】旣挾四鍭。【儀禮·鄕射禮】兼挾乗矢。【註】方持弦矢曰挾。古文作接。【齊語】挾其槍刈耨鎛,以旦莫從事於田野。【註】在掖曰挾。 又【爾雅·釋言】藏也。【前漢·惠帝紀】除挾書律。【註】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又【廣韻】懷也,護也。【孟子】不挾長,不挾貴。【朱註】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又會也。【晉語】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又【揚子·方言】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器物弊,謂之挾斯。 又【集韻】尸牒切,音蜨。亦持也。【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又【集韻】訖洽切【正韻】古洽切, 與夾同。亦持也。又【集韻】【韻會】 子洽切,音啑。又【集韻】吉協切,音頰。又作荅切,音匝。義 同。或作抸。 又【集韻】【韻會】 卽協切。與浹通。【詩·大雅】使不挾四方。【傳】挾,達也。【疏】挾者,周匝之義,故爲達。【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灋于象魏,挾日而斂之。【註】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釋文】又作浹。【荀子·禮論篇】方皇周挾。【註】挾讀爲浹。匝也。 又【正韻】卽涉切,音接。義同。

与挾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挾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