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字的含义
两字的解释
两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8
- 拼音:liǎng
- 繁体:兩
- 笔画:7
- 部首:一
两字寓意
【两】两 (兩) liǎng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乷r )。
两字解释
【两】[①][liǎng][《廣韻》良奬切,上養,來。]亦作“両1”。“两1”的繁体字。(1)数词。二。常用于成对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时出现的双方。(2)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3)两个人或两件事物。(4)指对立的两面或两个极端。(5)指联系、协调双方的人或事物。(6)加倍;翻一番。(7)两次;两度。(8)同时兼具两方面。(9)等同;比并。(10)犹言分散不统一。(11)整治,修饰。(12)重量单位。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13)量词。用于鞋、袜等成对使用的衣物。(14)量词。用于两股相交的物品。(15)量词。犹匹。用于帛、锦。每两四丈。(16)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十五人为一两。(17)通“魎”。[②][liàng][《廣韻》力讓切,去漾,來。]亦作“両2”。“两2”的繁体字。“輛1”的古字。(1)量词。用于车辆。(2)借指车。(3)容纳一辆车。
两字诗词来源
【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战国楚国·作者:屈原《国殇》
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两仪始分元气清。西晋·作者:傅玄《两仪诗》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一》
云出而两渐欲举。东晋·作者:郭文《金雌诗》
惟此夏德德恢台。两龙在御炎精来。南齐·作者:谢朓《赤帝 其一》
窃侍两宫惭枢密,清通简要臣岂汩。南梁·作者:萧衍《清暑殿效柏梁体》
两头纤纤绮上纹。半白半黑鹪翔群。南齐·作者:王融《奉和纤纤诗》
裲裆双心共一袜,袙复两边作八襊。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双栖翡翠两鸳鸯,巫云洛月乍相望。南梁·作者:刘孝威《拟古应教》
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懒桂久昌昌。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一》
怀抱一鸡来赴会,手把龙蛇在两楹。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十八》
两童夹车问不已。五马城南犹未归。南梁·作者:萧纲《杂句春情诗》
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南梁·作者:萧纲《东飞伯劳歌二首 其一》
讲义两行得中郎。南北朝·作者:无名氏《邺下为陆仲让语》
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念情无歇。陈朝·作者:徐陵《杂曲》
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南梁·作者:萧绎《乌栖曲四首 其三》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北周·作者:庾信《代人伤往诗二首 其一》
骢马直去没浮云,河渡冰开两岸分。陈朝·作者:岑之敬《乌栖曲》
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两仪始分元气清。西晋·作者:傅玄《两仪诗》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一》
云出而两渐欲举。东晋·作者:郭文《金雌诗》
惟此夏德德恢台。两龙在御炎精来。南齐·作者:谢朓《赤帝 其一》
窃侍两宫惭枢密,清通简要臣岂汩。南梁·作者:萧衍《清暑殿效柏梁体》
两头纤纤绮上纹。半白半黑鹪翔群。南齐·作者:王融《奉和纤纤诗》
裲裆双心共一袜,袙复两边作八襊。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南梁·作者:王筠《行路难》
双栖翡翠两鸳鸯,巫云洛月乍相望。南梁·作者:刘孝威《拟古应教》
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懒桂久昌昌。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一》
怀抱一鸡来赴会,手把龙蛇在两楹。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十八》
两童夹车问不已。五马城南犹未归。南梁·作者:萧纲《杂句春情诗》
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南梁·作者:萧纲《东飞伯劳歌二首 其一》
讲义两行得中郎。南北朝·作者:无名氏《邺下为陆仲让语》
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念情无歇。陈朝·作者:徐陵《杂曲》
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南梁·作者:萧绎《乌栖曲四首 其三》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北周·作者:庾信《代人伤往诗二首 其一》
骢马直去没浮云,河渡冰开两岸分。陈朝·作者:岑之敬《乌栖曲》
两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两】【子集下】【入字部】 兩; 康熙笔画:8; 页码:页78第13〔古文〕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 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 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