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羹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9
  • 拼音:gēng
  • 繁体:
  • 笔画:19
  • 部首:

羹字寓意

【羹】 gēng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汤。肉。鸡蛋

羹字解释

【羹】[①][gēng][《廣韻》古行切,平庚,見。]亦作“羮1”。亦作“1”。(1)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食物。(2)今多指煮成或蒸成的浓汁或糊状食品。(3)煮。[②][láng][《集韻》盧當切,平唐,來。]亦作“羮2”。不,春秋楚地。有二:东不城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西不城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

羹字诗词来源

【羹】大羹不和有遗味。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
藜羹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贻故人耻。盛唐·作者:李颀《荅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
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唐·作者: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唐·作者:韩翃《送客之江宁》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中唐·作者:韩愈《山石》
济世应须不世才,调羹重见用盐梅。中唐·作者:吕岩《书与胡咏之》
已见玉璜曾上钓,何愁金鼎不和羹。唐·作者:方干《献浙东王大夫二首 其二》
昔年张翰此归休,鲈脍莼羹八月秋。唐末·作者:王硕《松江亭》
麦陇虚凉当水店,鲈鱼鲜美称莼羹。唐·作者:李郢《友人适越路过桐庐寄题江驿》
九郡竟歌兼煮海,四方皆得共和羹。中唐·作者: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其三》
终期金鼎调羹日,再近尼丘日月光。五代·作者:贯休《别卢使君归东阳二首 其二》
且啜千年羹,醉巴酒。五代·作者:贯休《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唐末·作者:罗隐《梅》
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莼羹。唐末至五代·作者:韦庄《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
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唐·作者:陆龟蒙《润州送人往长洲》
且作吴羹助早餐,饱卧晴檐曝寒背。唐·作者:陆龟蒙《五歌 其五 食鱼》
饭稻羹菰晓复昏,碧滩声里长诸孙。唐末·作者: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 溪翁》
结实和羹知有日,肯随羌笛落天涯。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梅花》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李翰林》
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乐羊》

羹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羹】【未集中】【羊字部】 羹; 康熙笔画:19; 页码:页954第25【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 音庚。【說文】作 。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爾雅·釋器】肉謂之羹。【註】肉臛也。【疏】肉之所作臛名羹。【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禮·樂記】大羹不和。【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又【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又【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又【集韻】盧當切,音郞。【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与羹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羹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