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字的含义

調字的解释

調

  • 五行:
  • 康熙笔画:15
  • 拼音:diào
  • 繁体:調
  • 笔画:15
  • 部首:

調字寓意

【調】調 diào 調 tiáo 均见“调”。

調字解释

【調】[①][tiáo][《廣韻》徒聊切,平蕭,定。]“稠2”的被通假字。“调1”的繁体字。(1)协调;使协调。(2)适合,符合。(3)调和;调配。(4)调停使和解。参见“調停”、“調處”。(5)调试;调弄;演奏。(6)调剂。(7)调理,调养。(8)治理。(9)驯养,训练。(10)驯顺。(11)戏弄;嘲笑。(12)挑逗;逗引。(13)挑拨,挑唆。参见“調脣”、“調唆”。(14)欺骗。参见“調欺”。(15)抛掷,扔。(16)见“調調”。[②][diào][《廣韻》徒弔切,去嘯,定。]“调2”的繁体字。(1)戏曲和歌曲的乐律;调子。(2)指诗的韵律、气韵。(3)指人的志向,志趣。(4)才情,才调。(5)说话、读书等的腔调。(6)指语音上的声调。(7)指言辞。(8)选调;迁转;更动(工作、位置)。(9)征调,征发。(10)转动。(11)调换。(12)用同“掉”。摆弄。(13)掉,落。(14)准备,置办。(15)计算。(16)古代赋税的一种。汉末、魏晋有户调,唐代有租、庸、调。[②][zhōu][《廣韻》张流切,平尤,知。]“调3”的繁体字。朝,早晨。

調字诗词来源

【調】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南朝宋·作者:谢灵运《燕歌行》
调甘适苦别渑淄。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四》
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南朝宋·作者:汤惠休《白纻歌三首 其一》
赴曲君前未忍归。上声急调中心飞。南梁·作者:萧衍《白纻辞二首 其二》
促柱点唇莺欲语。调弦系爪雁相连。陈朝·作者:陈叔宝《听筝诗》
闻道艳歌时易调,忖许新恩那久要。陈朝·作者:江总《秋日新宠美人应令诗》
偏著故人织素诗,愿奏秦声采莲调。陈朝·作者:江总《内殿赋新诗》
金樽送曲韩娥起,玉柱调弦楚妃叹。陈朝·作者:江总《宛转歌》
曲中唯闻张女调,定有同姓可怜人。陈朝·作者:江总《杂曲三首 其二》
凤曲登歌调令序,龙雩集舞泛祥风。隋末唐初·作者:褚亮《雩祀乐章 舒和》
水土既调三极泰,文武毕备九区平。隋末唐初·作者:褚亮《郊庙歌辞 祭神州乐章 舒和》
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隋末唐初·作者:魏徵《五郊乐章 青帝角音 舒和》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唐·作者: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初唐·作者:武则天《唐享昊天乐 第八》
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初唐·作者:武则天《唐大飨拜洛乐章 归和》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唐初·作者: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唐初·作者:李峤《石淙》
调丝独弹声未移,感君行坐星岁迟。初唐·作者: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
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初唐·作者: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初唐·作者:沈佺期《守岁应制》

調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調】【酉集上】【言字部】 調; 康熙笔画:15; 页码:页1166第08【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 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又【廣韻】【集韻】【韻會】 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作輈。 又【廣韻】【集韻】【韻會】 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又【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又【玉篇】求也。 又【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又【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又【韻會】詩也。 又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与調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調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