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謁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6
  • 部首:

謁字寓意

【謁】 yè 见“谒”。

謁字解释

【謁】[①][yè][《廣韻》於歇切,入月,影。]“谒1”的繁体字。(1)禀告;陈说。(2)指告发。(3)请;请求。(4)晋见;拜见。(5)特指臣子朝见的一种礼节。(6)名刺。(7)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8)姓。汉有谒焕。见《後汉书·方术传上·廖扶》。

謁字诗词来源

【謁】朝寻弄玉过仙府,暮谒麻姑入太清。唐·作者:冲虚子《还丹歌》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初唐·作者: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龙池初出此龙山,常经此地谒龙颜。唐·作者:姜皎《龙池篇》
门左皂衣一谒者,以次即是乌三公。唐·作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 太微宫》
看书学剑长辛苦,近日方思谒明主。盛唐·作者:高适《送蔡山人》
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盛唐·作者:高适《杂曲歌辞 其一 行路难二首》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盛唐·作者:李白《玉壶吟》
是时仆在金门里,待诏公车谒天子。盛唐·作者:李白《走笔赠独孤驸马》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盛唐·作者: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其一》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盛唐·作者: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其一》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盛唐·作者:王维《燕支行》
东谒大苏求真谛,智同灵鹫听法偈。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抵。唐·作者:杜甫《狄明府》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唐·作者:元结《杂曲歌辞 其一 欸乃曲》
未央朝谒正逶迤,天上樱桃锡此时。唐·作者: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含烟。唐·作者:包何《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端法服兮临魏阙,群后觐兮万方谒。唐·作者:胡运《佩赋附歌》
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中唐·作者:郎士元《题精舍寺》
腰金载笔谒承明,至道安禅得此生。中唐·作者:皇甫曾《奉寄中书王舍人》
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中唐·作者:苗发《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

謁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謁】【酉集上】【言字部】 謁;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173第10【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註】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註】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又【增韻】訪也,請見也。【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 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註】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謁舍,今之客舍也。【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讚受事。【應劭註】謁,請也,白也,僕主也。【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註】山今在上黨郡涅縣。 又姓。【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 又【集韻】【類篇】 乙列切,音 。亦白也。李舟說。 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 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 又【揚雄·百官箴】殷以 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叶敗。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叶。【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 【正字通】俗作謁,非。

与謁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謁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