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字的含义
韵字的解释
韵
- 五行:土
- 康熙笔画:13
- 拼音:yùn
- 繁体:韻
- 笔画:13
- 部首:音
韵字寓意
【韵】韵 yùn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t幔睿绲脑夏甘恰搬ng”,hu幔睿绲脑夏甘恰埃踽ng”:韵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韵。韵腹(韵母中主要元音)。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韵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和谐而有节奏的:韵白。琴韵悠扬。 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韵。气韵。韵味。
韵字解释
【韵】[①][yùn][《廣韻》王問切,去問,云。]“匀2”的今字。亦作“韵1”。(1)和谐的声音。(2)泛指声响。(3)指发出动听的声音。(4)声音相应和。(5)音节的韵母部分。(6)指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7)指一联诗句。(8)韵文。(9)气韵;神韵。(10)情趣。(11)犹风味;香味。(12)风雅;风致。(13)美。(14)姓。明有韻鳌。见《山西通志》。
韵字诗词来源
【韵】琴角挥韵白云舒,箫韶协音神凤来。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风泉韵绕幽林竹,雨霰光摇杂树花。初唐·作者:李乂《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初唐·作者: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菊浦香随鹦鹉泛,箫楼韵逐凤凰吟。初唐·作者: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唐·作者:司马逸客《雅琴篇》
离居忽有云山意,清韵遥转舟楫事。盛唐·作者:储光羲《酬李壶关奉使行县忆诸公》
独使虹光天子识,不将清韵世人知。唐·作者:钱起《片玉篇》
山深有雨寒犹在,松老无风韵亦长。唐·作者:皎然《晚春寻桃源观》
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蜺。唐·作者:司空曙《送张鍊师还峨嵋山》
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薰。唐·作者:张濯《题舜庙》
云架重楼出郡城,虹梁雅韵仲宣情。唐·作者:王铤《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
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中唐·作者: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
满箧清光应照眼,欲题凡韵辄裴回。中唐·作者:杨巨源《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
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中唐·作者:武元衡《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
愁遇人间好风景,焦桐韵满华堂静。唐·作者:顾甄远《惆怅诗九首 其四》
动地经天物不伤,高情逸韵住何方。唐·作者:崔涯《咏春风》
凤唱一抛琴瑟韵,霓裳长谢绮罗春。唐·作者:曹戵《句》
诗因韵险难成律,酒为愁多不顾身。唐·作者:牟融《有感二首 其一》
有兴不愁诗韵险,无聊只怕酒杯乾。唐·作者:牟融《有感二首 其二》
风泉韵绕幽林竹,雨霰光摇杂树花。初唐·作者:李乂《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初唐·作者: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菊浦香随鹦鹉泛,箫楼韵逐凤凰吟。初唐·作者: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唐·作者:司马逸客《雅琴篇》
离居忽有云山意,清韵遥转舟楫事。盛唐·作者:储光羲《酬李壶关奉使行县忆诸公》
独使虹光天子识,不将清韵世人知。唐·作者:钱起《片玉篇》
山深有雨寒犹在,松老无风韵亦长。唐·作者:皎然《晚春寻桃源观》
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蜺。唐·作者:司空曙《送张鍊师还峨嵋山》
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薰。唐·作者:张濯《题舜庙》
云架重楼出郡城,虹梁雅韵仲宣情。唐·作者:王铤《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
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中唐·作者: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
满箧清光应照眼,欲题凡韵辄裴回。中唐·作者:杨巨源《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
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中唐·作者:武元衡《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
愁遇人间好风景,焦桐韵满华堂静。唐·作者:顾甄远《惆怅诗九首 其四》
动地经天物不伤,高情逸韵住何方。唐·作者:崔涯《咏春风》
凤唱一抛琴瑟韵,霓裳长谢绮罗春。唐·作者:曹戵《句》
诗因韵险难成律,酒为愁多不顾身。唐·作者:牟融《有感二首 其一》
有兴不愁诗韵险,无聊只怕酒杯乾。唐·作者:牟融《有感二首 其二》
韵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韵】【戌集中】【音字部】 韵;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397第05【集韻】與韻同。(韻)〔古文〕均【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 音運。【說文】和也。从音員聲。【玉篇】聲音和曰韻。【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 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 又【正韻】風度也。 【說文】裴光遠云:古與均同。【唐書·楊收傳】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 【集韻】或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