鱣字的含义
鱣字的解释
鱣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24
- 拼音:zhān
- 繁体:鱣
- 笔画:24
- 部首:魚
鱣字寓意
【鱣】鱣 zhān
鱣字解释
【鱣】[①][zhān][《廣韻》張連切,平仙,知。]“鳣1”的繁体字。即鲟鳇鱼。[②][shàn][《集韻》上演切,上,禪。]同“鱔1”。“鳣2”的繁体字。
鱣字诗词来源
【鱣】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唐·作者:杜甫《又观打鱼》
祥鳣降伴趋庭鲤,贺燕飞和出谷莺。唐·作者:白居易《和杨郎中贺杨仆射致仕后杨侍郎门生合宴席上作》
共悬龟印衔新绶,同忆鳣庭访旧居。唐·作者:李德裕《奉送相公十八丈镇扬州》
菰蒲纵感生成惠,鳣鲔那知广大恩。唐·作者:方干《侯郎中新置西湖》
未知笳鼓归何日,空锁鳣庭春草疏。北宋·作者:钱惟演《怀旧居》
受辛滋味饶姜蒜,剧馔盘餐足鲔鳣。宋·作者:薛田《成都书事百韵》
使驿马归催露檄,学帷鳣堕晦馀编。北宋·作者:宋祁《送杨子奇赴辟潭渊》
何异鳣鲂争尺水,巨鱼先已化风雷。北宋·作者:欧阳修《和公仪试进士终场有作》
寒泉一亩清可鉴,优游鳣鲔扬鳞鬐。北宋·作者:赵抃《题衢州唐台山》
大鱼鳣鲟入渊底,小鱼魂鲵登网里。北宋·作者:刘敞《渔翁》
生师褒博趋鳣序,文武端严列雁行。北宋·作者:苏颂《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
勺水果非鳣鲔地,放身沧海亦何求。北宋·作者:王安石《严陵祠堂》
泽国几瞻飞雁序,春风自入坠鳣堂。北宋·作者:强至《寄湖掾杨浩然》
修鳞巨鬣出万族,窟穴鳣鲔泥蛟螭。北宋·作者:刘攽《和章都官洞庭诗》
有时钓得鳣鲸上,又被行人买得归。北宋·作者:徐积《渔者 其一》
剩将鳣鲔散南湖,一细千鳞已有馀。北宋·作者:蒲宗孟《新开湖诗 讽甄何二君南湖养鱼》
已夫凤鸟今不至,行矣鳣鲸非所容。北宋·作者:王令《馀杭倦游》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北宋·作者:苏轼《河复,并叙》
晨餐江市富鳣鲂,夜宿山村足梨蔗。北宋·作者:苏辙《次子瞻夜字韵作中秋对月二篇一以赠王郎二以寄子瞻 其二》
正如伯起鳣堂兆,兼胜于公驷阀荣。北宋·作者:刘孝孙《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
祥鳣降伴趋庭鲤,贺燕飞和出谷莺。唐·作者:白居易《和杨郎中贺杨仆射致仕后杨侍郎门生合宴席上作》
共悬龟印衔新绶,同忆鳣庭访旧居。唐·作者:李德裕《奉送相公十八丈镇扬州》
菰蒲纵感生成惠,鳣鲔那知广大恩。唐·作者:方干《侯郎中新置西湖》
未知笳鼓归何日,空锁鳣庭春草疏。北宋·作者:钱惟演《怀旧居》
受辛滋味饶姜蒜,剧馔盘餐足鲔鳣。宋·作者:薛田《成都书事百韵》
使驿马归催露檄,学帷鳣堕晦馀编。北宋·作者:宋祁《送杨子奇赴辟潭渊》
何异鳣鲂争尺水,巨鱼先已化风雷。北宋·作者:欧阳修《和公仪试进士终场有作》
寒泉一亩清可鉴,优游鳣鲔扬鳞鬐。北宋·作者:赵抃《题衢州唐台山》
大鱼鳣鲟入渊底,小鱼魂鲵登网里。北宋·作者:刘敞《渔翁》
生师褒博趋鳣序,文武端严列雁行。北宋·作者:苏颂《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
勺水果非鳣鲔地,放身沧海亦何求。北宋·作者:王安石《严陵祠堂》
泽国几瞻飞雁序,春风自入坠鳣堂。北宋·作者:强至《寄湖掾杨浩然》
修鳞巨鬣出万族,窟穴鳣鲔泥蛟螭。北宋·作者:刘攽《和章都官洞庭诗》
有时钓得鳣鲸上,又被行人买得归。北宋·作者:徐积《渔者 其一》
剩将鳣鲔散南湖,一细千鳞已有馀。北宋·作者:蒲宗孟《新开湖诗 讽甄何二君南湖养鱼》
已夫凤鸟今不至,行矣鳣鲸非所容。北宋·作者:王令《馀杭倦游》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北宋·作者:苏轼《河复,并叙》
晨餐江市富鳣鲂,夜宿山村足梨蔗。北宋·作者:苏辙《次子瞻夜字韵作中秋对月二篇一以赠王郎二以寄子瞻 其二》
正如伯起鳣堂兆,兼胜于公驷阀荣。北宋·作者:刘孝孙《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
鱣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鱣】【亥集中】【魚字部】 鱣; 康熙笔画:24; 页码:页1479第05【唐韻】【集韻】【韻會】 張連切,音邅。【說文】鯉類也。【爾雅·釋魚】鱣。【註】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江東呼爲黃魚。【陸璣·草木蟲魚疏】鱣出江海,三月中從河下頭來上,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於盟津東石磧上鉤取之,大者千餘斤,可蒸爲 。又可爲鮓。魚子可爲醬。【詩·衞風】鱣鮪發發。【前漢·賈誼傳】橫江湖之鱣鯨。【註】師古曰:鱣,亦作鱏。又【史記·建元以來年表】城陽頃王子封鱣。【註】索隱曰:縣名。又【集韻】唐干切,音壇。義同。又【集韻】【正韻】 上演切,音善。同鱓。【後漢·楊震傳】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虵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註】續漢書,謝承書鱣皆作鱓。然則鱣鱓古字通也。【顏氏家訓】後漢書云:鸛雀銜三鱓魚,多假借爲鱣鮪之鱣。俗之學士因謂之鱣魚。按魏武四時食制,鱣魚大如五斗匳,長一丈。郭璞註爾雅,鱣長二三丈,安有鸛雀能勝一者,况三頭乎。鱣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鱓魚,長者不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都講云:虵鱣,卿大夫服之象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皆作鱓字。孫卿云:魚鱉鰌鱣,及韓非說苑,皆曰鱣似蛇, 作鱣字。假鱣字爲鱓字,其來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