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字的含义
夷字的解释
夷
- 五行:土
- 康熙笔画:6
- 拼音:yí
- 繁体:夷
- 笔画:6
- 部首:大
夷字寓意
【夷】夷 yí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ch )。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弄平:夷为平地。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古代的锄类工具。 古同“怡”,喜悦。 古同“痍”,创伤。 姓。
夷字解释
【夷】[①][yí][《廣韻》以脂切,平脂,以。]“1”的今字。“荑2”的被通假字。(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亦泛称中原以外的各族。《礼记·王制》:“東方曰夷。”《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國而撫四夷也。”近代亦以称外国。(2)古代锄类农具。(3)平坦。(4)引申为太平,平静。(5)平和,平易。(6)引申为平常;通常。参见“夷禽”。(7)讨平。(8)铲平;削平。(9)指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10)诛灭;屠杀。(11)伤;伤害。(12)引申为创伤。(13)安放,陈列。皆对尸体而言。(14)侪辈;同辈。(15)等同;平列。(16)见“夷俟”、“夷固”。(17)喜悦。(18)大。(19)贬低;降低。(20)衰微,衰落。(21)发语词。(22)相传黄帝时始造鼓者。(23)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县西。(24)通“彝”。(25)姓。战国时有夷之。见《孟子·滕文公上》。
夷字诗词来源
【夷】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先秦·作者:无名氏《穷劫曲》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先秦·作者:无名氏《韩非子引古语》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西汉·作者:刘彻《西极天马歌》
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青盖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汉·作者:佚名《汉青盖镜铭》
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与迎新妇守衢夷。八百伎女营乐身。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二》
胡国相厘还迦夷。侵境暴耗买育人。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五》
男子守塞忧婆夷。吾入国中作善词。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五》
戴王秉义无忘噬,作政行苛何诛夷。初唐·作者:陈元光《风虎》
四灵百端皆符身,九夷八蛮咸来宾。初唐·作者:陈元光《圣作物睹》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唐·作者:张说《杂曲歌辞 其二 苏摩遮》
夷犹顿使宦积薄,日暮濯缨心浩然。盛唐·作者:权澈《琵琶泓石壁诗刻》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盛唐·作者:高适《古大梁行》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盛唐·作者:高适《送杨山人归嵩阳》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盛唐·作者:李白《梁园吟》
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盛唐·作者:李白《僧伽歌》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盛唐·作者:王维《夷门歌》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先秦·作者:无名氏《韩非子引古语》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战国楚国·作者:屈原《九歌 其九 山鬼》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西汉·作者:刘彻《西极天马歌》
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青盖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汉·作者:佚名《汉青盖镜铭》
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东汉·作者:郭苍《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
与迎新妇守衢夷。八百伎女营乐身。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二》
胡国相厘还迦夷。侵境暴耗买育人。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五》
男子守塞忧婆夷。吾入国中作善词。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五》
戴王秉义无忘噬,作政行苛何诛夷。初唐·作者:陈元光《风虎》
四灵百端皆符身,九夷八蛮咸来宾。初唐·作者:陈元光《圣作物睹》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唐·作者:张说《杂曲歌辞 其二 苏摩遮》
夷犹顿使宦积薄,日暮濯缨心浩然。盛唐·作者:权澈《琵琶泓石壁诗刻》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盛唐·作者:高适《古大梁行》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盛唐·作者:高适《送杨山人归嵩阳》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盛唐·作者:李白《梁园吟》
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盛唐·作者:李白《僧伽歌》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盛唐·作者:王维《夷门歌》
夷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夷】【丑集下】【大字部】 夷; 康熙笔画:6; 页码:页249第15〔古文〕 【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 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又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又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夷。 又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又 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爲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又誅滅也。【前漢· 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又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又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註】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 ,遂取焦夷。【註】焦,譙縣,夷,城父, 地。 又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又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 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冰夷,無夷, 卽馮夷。又【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又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又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又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又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 曰夷。 又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又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淸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又叶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 本作 。一曰古遲夷通。考證:〔【易·說卦】坤上離下明夷。〕 謹按說卦無此語,謹照原書改: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郭璞·江賦】冰夷舞浪。〕 謹照原文舞改倚。〔相傳籛〈下堅〉之子,長曰舞,次曰夷。〕 謹照列仙傳原文〈下堅〉改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