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揖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2
  • 部首:

揖字寓意

【揖】 yī 古代的拱手礼:作(zu )让(宾主相见的礼节)。客。别。

揖字解释

【揖】[①][yī][《廣韻》伊入切,入緝,影。]亦作“撎1”。“挹2”的被通假字。(1)拱手行礼。(2)辞让,谦让。(3)挟,两手夹特。(4)俯。(5)损抑。(6)量词。[②][jí][《集韻》籍入切,入緝,從。]同“輯1”。聚集。[③][yì][《廣韻》伊入切,入緝,影。]同“挹1”。汲取。

揖字诗词来源

【揖】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魏晋·作者:无名氏《越谣歌》
逡巡揖让诏司仪。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五》
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唐·作者:苏颋《赠彭州权别驾》
五陵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盛唐·作者:李颀《杂曲歌辞 缓歌行》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盛唐·作者:李白《梁甫吟》
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盛唐·作者: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盛唐·作者:李白《走笔赠独孤驸马》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盛唐·作者: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盛唐·作者: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其一》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盛唐·作者:李白《荅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盛唐·作者:李白《杂歌谣辞 司马将军歌》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唐·作者: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一》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揖拜何纷纷。盛唐·作者:崔颢《长安道》
揖元气兮本深实,餐至和兮永终日。唐·作者:元结《引极三首 其一 思元极》
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唐·作者:贾耽《赋虞书歌》
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中唐·作者:卢纶《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关西诸将揖容光,独立营门剑有霜。中唐·作者:杨巨源《赠张将军》
已变畏途成雅俗,仍过旧里揖秋风。中唐·作者:杨巨源《薛司空自青州归朝》
青史编名在箧中,故林遗庙揖仁风。中唐·作者:窦群《中牟县经鲁公庙》
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唐·作者:王季友《酬李十六岐》

揖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揖】【卯集中】【手字部】 揖;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442第04【唐韻】伊入切【集韻】【韻會】【正韻】一入切, 音挹。【說文】手著胷曰揖。【六書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詩詁】上手當曰厭,謂手厭於胷,引手當曰揖,下手曰拜。【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註】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時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舉之也。【前漢·高帝紀】酈生不拜長揖。【註】長揖者,手自上而極下。 又【說文】攘也。◎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前漢王莽傳,揖大福之恩。註:揖謂讓而不當也。 又進也。【禮·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註】揖之謂小俯也。揚之謂小仰也。 又三揖,卿大夫士也。【左傳·哀二年】三揖在下。 又【集韻】乙及切,音邑。與挹同。【王禹偁·竹樓記】遠吞山光,平揖江瀨。 又側立切,音戢。聚也。【詩·周南】螽斯羽揖揖兮。 又【集韻】卽入切【正韻】賫入切, 音湒。義同。 又【集韻】籍入切,音集。義同。又成也。 又與輯通。【史記·秦始皇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前漢·郊祀志】揖五瑞。【註】合也。 又乙冀切,音懿。與撎同本作揖。考證:〔【史記·秦始皇紀】普天之下,博心揖志。〕 謹照原文 博心改摶心。

与揖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揖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