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捺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1
  • 部首:

捺字寓意

【捺】 nà 用手按,抑制:按手印。 笔形之一,由上向右斜下。

捺字解释

【捺】[①][nà][《廣韻》奴曷切,入曷,泥。]亦作“錼1”。(1)用手向下按。(2)抑制;强迫。(3)搁置;扣压。(4)擦。(5)汉字向右斜下的笔画。

捺字诗词来源

【捺】相对厅前捺且立,自惭身品世间毛。唐·作者:韦铿《嘲邵景萧嵩》
嵌空石面标罗刹,压捺潮头敌子胥。唐·作者:白居易《微之重誇州居其落句有西州罗刹之谑因嘲兹石聊以寄怀》
腰凹脊弓焉致远,粗蹄捺踠岂能奔。唐·作者:徐成《宝金歌》
尝酒管弦先社集,捺弮禾黍极云齐。北宋·作者:韩琦《观稼回北园席上》
便晴谁恐禾生耳,将熟偏宜谷捺弮。北宋·作者:韩琦《观稼二首 其二》
捺弮禾重笼新雨,舐犊牛闲罢力耕。北宋·作者:韩琦《行河道中》
百丈堂前验野狐,还如水上捺葫芦。北宋·作者:释慧方《百丈野狐》
九夏安居不论心,胡芦水上捺教沉。南宋·作者:释师一《颂古一首》
从教压捺沉盆底,依旧浮来无水痕。南宋·作者:杨万里《山居午睡起弄花三首 其二》
尝闻铁杵可磨针,不信葫芦捺弗沈。南宋·作者:释居简《示僧》
至今遏捺逾十年,桩石如城牢在水。南宋·作者:李龏《忆昔行》
两边巇险我居中,岂可挨西又捺东。宋末元初·作者:方回《寄赠介石沈高士 其二》
是夜内家应不寐,手犹摩捺要天明。金·作者:李奎报《复次韵李侍郎见和 其二》
水上葫芦捺得住,始信桥流水不流。南宋·作者:释如珙《偈颂二十首 其三》
旌旗压捺潮声小,樽酒招呼月色新。明·作者:吴俨《送李子阳归省》
中间火捺晕如钱,半壁阴沉望似烟。明末清初·作者:屈大均《乞砚行》
火捺金钱朵朵圆,白凝蕉叶为肌理。明末清初·作者:屈大均《端州访砚歌和诸公》
血痕暗洒古花碧,水岩火捺同膏肥。明末清初·作者:屈大均《质古玩行》
近闻天子幸捺钵,阙下诸司务暂休。清·作者:朱彝尊《夏日病足留慧庆寺张顾二孝廉孙范二上舍徐陈范汪顾五文学载酒至席上谭艺率赋二首 其二》
檐竹半经霜压捺,盆梅全得雪精神。清初·作者:查慎行《庚寅元日试笔戏效乐天体》

捺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捺】【卯集中】【手字部】 捺;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435第29【唐韻】奴曷切【集韻】【韻會】乃曷切, 難入聲。手重按也。【字林】搦捎也。 又書法有捺,古名磔。【書·法離鉤】微斜曰捺,人大等字是也。橫過曰波,之道等字是也。 又【正韻】乃八切,義同。 俗作 。

与捺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捺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