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撓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náo
  • 繁体:
  • 笔画:15
  • 部首:

撓字寓意

【撓】 náo 见“挠”。

撓字解释

【撓】[①][náo][《廣韻》奴巧切,上巧,娘。][《廣韻》呼毛切,平豪,曉。]“挠1”的繁体字。亦作“鐃2”。(1)扰乱;阻挠。(2)指恼乱,烦扰。(3)搅动;拌和。(4)挥动,摇动。(5)屈;屈服。(6)弱,削弱。(7)抓;搔。(8)通“交”。[②][rào][《集韻》人要切,去笑,日。]“挠2”的繁体字。(1)缠绕。(2)船桨。[③][xiāo][《集韻》馨幺切,平蕭,曉。]“挠3”的繁体字。见“3挑”。

撓字诗词来源

【撓】贫病固应无挠事,但将怀抱醉春风。唐·作者:朱湾《平陵寓居再逢寒食》
清机果被公材挠,雄拜知承圣主恩。中唐·作者:杨巨源《胡二十拜户部兼判度支》
潭深万仞不可度,彻底澄清挠不浊。中唐·作者:刘禹锡《龙门祷雨歌》
佳气蔼空迷凤阙,绿杨抵水挠宫城。唐·作者:张祜《洛阳春望》
玉帛已知难挠思,云泉终是得闲身。唐·作者:周贺《赠姚合郎中》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唐末·作者:罗邺《蝉》
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机。唐末·作者:司空图《歌者十二首 其六》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晚唐·作者:崔涂《夏日书怀寄道友》
洗面有香思石溜,冥心无挠忆山床。唐末至五代·作者:齐己《怀匡阜》
发遣将军欲去时,略无情挠只贪棋。晚唐·作者:孙元晏《晋 谢公赌墅》
休把虚名挠怀抱,九原丘垄尽侯王。续唐至宋初·作者:刘兼《春夕遣怀》
宦情归兴休相挠,隼旆渔舟总未厌。续唐至宋初·作者:刘兼《芳春》
无事挠心长见醉,有名传世不曾醒。唐末宋初·作者:许仲宣《清洛喜英公大师相访》
禅心喧挠被诗魔,月冷风清奈尔何。北宋·作者:释智圆《诗魔》
善根不挠金莲合,净界无尘水月齐。北宋·作者:王益《留题清凉院》
古来閒气争强弱,谩费黄金抛楚权。北宋·作者:梅尧臣《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
为言身老趋朝熟,只要驯良不挠群。北宋·作者:梅尧臣《寄渭州刘太保求市堪乘稳駃马》
将军曰青才且武,先斩逗挠兵后强。北宋·作者:梅尧臣《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
尔来绵亘几千载,瓦飞栋挠谁经营。北宋·作者:连庠《重建羊侯祠和王原叔句》
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北宋·作者:苏舜钦《串夷》

撓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撓】【卯集中】【手字部】 撓;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454第08【唐韻】奴巧切【集韻】【韻會】【正韻】女巧切, 鐃上聲。【說文】擾也。【釋名】物繁則相雜撓也。【左傳·成十三年】撓亂我同盟。【註】乃卯反。或作摎。 又【說文】一曰捄也。又【集韻】【韻會】【正韻】 尼交切,音鐃。抓也,搔也,亦擾也。又屈也。【孟子】不膚撓。【趙岐註】讀平聲。或作 。 又【集韻】【韻會】【正韻】 女敎切,音鬧。義同。【左傳·成二年】畏君之震,師徒撓敗。【史記·酷吏傳】所愛者,撓法活之。【前漢·劉向傳】不撓衆枉。 又【唐韻】呼毛切【集韻】【韻會】【正韻】呼高切, 音蒿。攪也。【前漢·鼂錯傳】匈奴之衆易撓亂也。【註】火高反,其字从手。 又【集韻】【韻會】【正韻】 爾紹切,音繞。亦屈也。與揉同。 又【集韻】【韻會】 人要切,饒去聲。纏也。與繞同。【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或作撓。 又【集韻】馨幺切,音嘵。撓挑,宛轉也。【正字通】撓橈,从手从木,古互通。與鐃从金,音同義異。考證:〔【前漢·劉向傳】守正不撓。〕 謹照原文獨處守正爲句,不撓衆枉爲句。謹據改爲不撓衆枉。

与撓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撓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