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湯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3
  • 拼音:tāng
  • 繁体:
  • 笔画:12
  • 部首:

湯字寓意

【湯】 tāng shāng 均见“汤”。

湯字解释

【湯】[①][tāng][《廣韻》吐郎切,平唐,透。]“汤1”的繁体字。(1)沸水;热水。(2)温泉。(3)指温泉浴池。(4)带汁水的菜肴。(5)指食物加水煮出的汁液。(6)中药汤剂。(7)汤池,护城河。(8)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9)姓。[②][tàng][《廣韻》他浪切,去宕,透。]“汤2”的繁体字。(1)高温物体与皮肤接触而使之产生疼痛感。(2)把肉、菜放进开水里稍微煮一下就取出来。(3)泛指煮。(4)用开水或热水浇、泡。(5)用热物接触冷物使之变暖。(6)冲撞;冒。(7)搪,抵挡。(8)触,碰。(9)用同“淌”。(10)用同“趟”。参见“2兒”。(11)通“蕩”。行为放纵。(12)通“蕩”。大。参见“2禹”。(13)通“蕩”。荡涤。[③][shāng][《廣韻》式羊切,平陽,書。]亦作“漡1”。“汤3”的繁体字。见“3”。[④][yáng][《集韻》余章切,平陽,以。]“汤4”的繁体字。

湯字诗词来源

【湯】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綦水汤汤扬清波。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曹爽之势热如汤。魏晋·作者:无名氏《时人为李丰等谤语》
汤则救旱而忧勤,禹则正冠而无暇。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七》
界天自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隋·作者:史万岁《石城山》
故园橙橘小春闹,圣席圆汤冬至闲。初唐·作者: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 其六》
物睹之圣为何人,羲农尧舜禹汤文。初唐·作者:陈元光《圣作物睹》
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盛唐·作者: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龙跃汤泉云渐回,龙飞香殿气还来。唐·作者:王翰《答客问》
沸汤空谷数道水,融盖阴崖几年雪。盛唐·作者:王泠然《夜光篇》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盛唐·作者:王维《燕支行》
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盛唐·作者:王维《赠吴官》
且如歌笑日挥金,应笑禹汤能罪己。唐·作者:钱起《秋霖曲》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唐·作者: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
太平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还氛氲。中唐·作者:韦应物《骊山行》
洪炉炽炭燎一毛,大鼎炊汤沃残雪。中唐·作者:韦应物《易言》
饮酒食肉贪财色。长劫将身入镬汤。中唐·作者:释法照《归去来 其十 归西方赞十首》
年来百事皆无绪,唯与汤师结净因。中唐·作者:卢纶《洛阳早春忆吉中孚校书司空曙主簿因寄清江上人》

湯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湯】【巳集上】【水字部】 湯;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638第16【唐韻】土郎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郎切, 音鏜。【說文】熱水也。【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 又水名。【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又【水經注】江水,東逕瞿巫灘,左則湯谿水註之,源出朐忍縣北。 又谷名。【張衡·南都賦】湯谷涌其後。 又州名。【韻會】廣南化外,唐置湯州,天寶時爲湯泉郡。 又縣名。【廣輿記】湯隂縣,屬彰德府。 又【書·虞書疏】除殘去虐曰湯。馬融又云:雲行雨施曰湯。又【風俗通·王霸篇】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天下熾盛。 又【廣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 音商。湯湯,流貌。一曰波動之狀。【詩·大雅】江漢湯湯。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他浪切,音儻。熱水沃也。【禮·月令】如以熱湯。 又【集韻】余章切,音陽。與暘同。暘谷,日所出也。亦作陽。【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湯谷。 又【廣韻】他浪切,音盪。與蕩通。【詩·陳風】子之湯兮。【傳】湯,蕩也。【箋】言游蕩無不爲也。 又與盪同。【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 又【韻補】叶透空切,音通。【東方朔·七諫】何靑雲之流瀾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考證:〔【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 謹按原文華字屬下爲句不連芳讀,謹省華字。

与湯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湯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