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字的含义
熙字的解释
熙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3
- 拼音:xī
- 繁体:熙
- 笔画:14
- 部首:灬
熙字寓意
【熙】熙 xī 光明。 兴起,兴盛。 和乐:熙怡。熙笑。 古同“禧”,福,吉祥。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古同“嬉”,嬉戏。
熙字解释
【熙】[①][xī][《廣韻》許其切,平之,曉。]亦作“焈1”。亦作“煕1”。亦作“熈1”。(1)光明;明亮。(2)兴盛;兴起。(3)和乐;和悦。(4)晒;照射。(5)通“嬉”。嬉戏。(6)通“禧”。吉祥。参见“熙事”。(7)叹词。(8)姓。帝喾时有熙氏。见《通志·氏族四》。[②][yí][《集韻》盈之切,平之,以。]亦作“煕2”。亦作“熈2”。用于人名。
熙字诗词来源
【熙】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
鱼猜水冻行犹涩,莺喜春熙弄欲娇。唐初·作者:李峤《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䌽缕人胜应制》
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豆登五山瀛四尊,熙熙釂酬笑语言。中唐·作者: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法曲 美列圣,正华声也》
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昆明春 思王泽之广被也》
葆醇熙兮承贞则。懿文章兮好循直。中唐·作者:柳宗元《杨氏子承之哀辞》
义熙曾历许多年,张硕凡得几时怜。唐·作者:沈警遇仙张女郎庙诗《沈警歌》
都将俭德熙文治,淳俗应还太古风。中唐·作者:殷尧藩《帝京二首 其二》
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唐·作者:李商隐《韩碑》
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五代·作者:贯休《阳春曲》
文穷典诰虽馀力,俗致雍熙尽密谋。唐末·作者:罗隐《上鄂州韦尚书》
圣人事业转销耗,尚有渔者存熙熙。唐·作者: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可便无心邀妩媚,还应有泪忆袁熙。唐末·作者:吴融《上巳日花下闲看》
正当天下待雍熙,丹诏徵来早为迟。五代·作者:卢延让《逢友人赴阙》
衣无常主门多义,仓有馀粮俗共熙。吴越至宋初·作者:黄夷简《咏华林书院》
寒飙洌洌水凝澌,有人独屋藏春熙。唐末宋初·作者:赵普《王氏孝义歌》
鱼猜水冻行犹涩,莺喜春熙弄欲娇。唐初·作者:李峤《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䌽缕人胜应制》
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唐·作者: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豆登五山瀛四尊,熙熙釂酬笑语言。中唐·作者: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法曲 美列圣,正华声也》
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唐·作者:白居易《新乐府 昆明春 思王泽之广被也》
葆醇熙兮承贞则。懿文章兮好循直。中唐·作者:柳宗元《杨氏子承之哀辞》
义熙曾历许多年,张硕凡得几时怜。唐·作者:沈警遇仙张女郎庙诗《沈警歌》
都将俭德熙文治,淳俗应还太古风。中唐·作者:殷尧藩《帝京二首 其二》
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唐·作者:李商隐《韩碑》
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五代·作者:贯休《阳春曲》
文穷典诰虽馀力,俗致雍熙尽密谋。唐末·作者:罗隐《上鄂州韦尚书》
圣人事业转销耗,尚有渔者存熙熙。唐·作者: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可便无心邀妩媚,还应有泪忆袁熙。唐末·作者:吴融《上巳日花下闲看》
正当天下待雍熙,丹诏徵来早为迟。五代·作者:卢延让《逢友人赴阙》
衣无常主门多义,仓有馀粮俗共熙。吴越至宋初·作者:黄夷简《咏华林书院》
寒飙洌洌水凝澌,有人独屋藏春熙。唐末宋初·作者:赵普《王氏孝义歌》
熙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熙】【巳集中】【火字部】 熙;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680第10〔古文〕焈【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正韻】虛宜切, 音僖。【爾雅·釋詁】緝熙,光也。【詩·大雅】於緝熙敬止。 又【爾雅·釋詁】熙,興也。【詩·周頌】時純熙矣。【朱傳】亦光也。 又【周語】熙,廣也。【書·堯典】庶績咸熙。【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史記·吳世家】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 又【廣韻】和也。【老子·道德經】衆人熙熙。 又【說文】燥也。 又人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 又【韻會】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 又【正韻】與禧同。【前漢·禮樂志】熙事備成。【註】師古曰:福熙之事也。 又與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熙邯鄲。【註】熙,戲也。 又【淮南子·修務訓】木熙者非眇勁。【註】木熙今之走高竿緣繩者,言其援豐條舞扶疎踴躍紆徐自如也。 又【集韻】盈之切,音飴。【揚子·方言】鬱熙,長也。【註】謂壯大也。 又人名。【左傳·襄八年】鄭公子熙。◎按釋文熙,許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讀。【六書故】別作 。〇按字彙,《正字通》,熙字音義俱詳十畫熈註。考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俱作熙,不作熈,則熈當爲俗字。今特將音義備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