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字的含义
滂字的解释
滂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4
- 拼音:pāng
- 繁体:滂
- 笔画:13
- 部首:氵
滂字寓意
【滂】滂 pāng 形容水涌出:滂流。滂沱。滂沛。滂濞(p )(a.形容水流相击的声音;b.形容雨水量多;c.形容众多)。
滂字解释
【滂】[①][pāng][《廣韻》普郎切,平唐,滂。]亦作“汸2”。(1)水广大貌。(2)泛指广大。(3)涌流。(4)浇灌。参见“滂潤”。(5)方言。漂浮。(6)水名。(7)通“榜”。参见“滂人”。[②][pēng][《集韻》披庚切,平庚,滂。]见“滂2濞”。
滂字诗词来源
【滂】月丽于毕雨滂沱,月丽于箕风扬砂。先秦·作者:无名氏《古谚》
车軏折兮马虺颓,憃怅立兮涕滂沱。东汉·作者:王逸《九思 其一 逢尤》
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盛唐·作者:李颀《杂兴》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唐·作者:杜甫《蚕谷行》
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中唐·作者:韩愈《石鼓歌》
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唐·作者:白居易《偶然二首 其一》
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唐·作者:不详《沧州百姓歌》
岘山张盖雨滂沱。唐·作者:佚名《安定郡里谚》
沥胆咒愿天有眼,君子之泽方滂沱。唐·作者:李商隐《安平公诗》
不发滂泽注天下,欲使风雷何所从。唐·作者:僧鸾《苦热行》
几日淋漓侵暮角,数宵滂沛彻晨钟。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喜雨上主人尚书》
冬里三回雪烂漫,春来五遍雨滂沱。后晋至后周·作者:释圆鉴《修建寺殿募捐疏头辞十首 其四》
深思转觉乾坤大,力弱难胜雨露滂。吴越·作者:钱俶《感皇子远降见迎》
八音遏密因山后,双泪滂沱拜墓归。北宋·作者:王禹偁《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今无雷电已滂然,好在三公莫忧责。北宋·作者:梅尧臣《三月二十五日喜雨》
江城风日燥将燃,喜此滂沱仅有年。北宋·作者:张方平《金陵久旱喜雨呈运使韩综学士提刑令狐挺祠部及示诸府僚》
滂葩浩艳满亭隈,当度芳樽醉看来。北宋·作者:赵抃《赏春亭》
古祠曾记祷灵神,旱雨滂沱救越人。北宋·作者:赵抃《寄前人二首 其二》
应时滂洽真无价,数日淹迟误有年。北宋·作者:韩琦《喜雨》
尺雨滂然涤旱灾,行田因得过家来。北宋·作者:韩琦《观稼二首 其一》
车軏折兮马虺颓,憃怅立兮涕滂沱。东汉·作者:王逸《九思 其一 逢尤》
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盛唐·作者:李颀《杂兴》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唐·作者:杜甫《蚕谷行》
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中唐·作者:韩愈《石鼓歌》
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唐·作者:白居易《偶然二首 其一》
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唐·作者:不详《沧州百姓歌》
岘山张盖雨滂沱。唐·作者:佚名《安定郡里谚》
沥胆咒愿天有眼,君子之泽方滂沱。唐·作者:李商隐《安平公诗》
不发滂泽注天下,欲使风雷何所从。唐·作者:僧鸾《苦热行》
几日淋漓侵暮角,数宵滂沛彻晨钟。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喜雨上主人尚书》
冬里三回雪烂漫,春来五遍雨滂沱。后晋至后周·作者:释圆鉴《修建寺殿募捐疏头辞十首 其四》
深思转觉乾坤大,力弱难胜雨露滂。吴越·作者:钱俶《感皇子远降见迎》
八音遏密因山后,双泪滂沱拜墓归。北宋·作者:王禹偁《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今无雷电已滂然,好在三公莫忧责。北宋·作者:梅尧臣《三月二十五日喜雨》
江城风日燥将燃,喜此滂沱仅有年。北宋·作者:张方平《金陵久旱喜雨呈运使韩综学士提刑令狐挺祠部及示诸府僚》
滂葩浩艳满亭隈,当度芳樽醉看来。北宋·作者:赵抃《赏春亭》
古祠曾记祷灵神,旱雨滂沱救越人。北宋·作者:赵抃《寄前人二首 其二》
应时滂洽真无价,数日淹迟误有年。北宋·作者:韩琦《喜雨》
尺雨滂然涤旱灾,行田因得过家来。北宋·作者:韩琦《观稼二首 其一》
滂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滂】【巳集上】【水字部】 滂;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641第25【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 音霶。【說文】沛也。【詩·小雅】俾滂沱矣。 又水名。【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又滂洋,饒廣也。【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又淜滂,風擊物聲。【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又滂人,掌山澤之官。【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又【韻會】【正韻】 普浪切,義同。 又【集韻】披庚切,音澎。與洴泙同。水聲。【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 。 又【集韻】蒲光切,音傍。水流聲。【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 【集韻】或作雱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