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字的含义
惕字的解释
惕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2
- 拼音:tì
- 繁体:惕
- 笔画:11
- 部首:忄
惕字寓意
【惕】惕 tì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惕字解释
【惕】[①][tì][《廣韻》他歷切,入錫,透。]亦作“悐1”。亦作“惖1”。(1)畏惧;戒惧。(2)指惊动。(3)疾速。(4)忧伤。
惕字诗词来源
【惕】内怵惕兮徂玉床。横自陈兮君之傍。先秦·作者:无名氏《讽赋歌》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二》
匪将履尾求兢惕,那效探雏所患争。唐·作者:李绅《忆寿春废虎坑余以春二月至郡主吏举所职称霍山多虎每岁采茶为患择肉于人至春常修陷阱数十所勒猎者采其皮睛余悉除罢之是岁虎不复为害至余去郡三载》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唐·作者:李绅《却到浙西》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唐·作者:杜牧《商山富水驿》
怵惕与霜同降日,蘋蘩思荐独凄然。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露》
此日初冬严祀事,只增悽惕不夸乡。北宋·作者:韩琦《初冬祀坟二首 其一》
百千难过尚惊惕,三十岁前尤苦辛。北宋·作者:邵雍《岁暮吟》
挂张满壁惕可骇,盼顾左右同嗟叹。北宋·作者:王令《八桧图》
惕烁观者骇不怡,群鬼后先张福威。北宋·作者:王令《古庙》
承流宣泽弥兢惕,履险航湍敢滞留。北宋·作者:韦骧《与世美奉诏旨分督决狱甲戌判袂之武阳壬午还宿中兴寺而得世美自延平所寄诗因次韵》
身虽兀坐心惕惊,愁绪忽起填胸膺。北宋·作者:郑侠《谢太守惠酒》
鼋鼍缩首不敢近,虾蟆巡行夜战惕。北宋·作者:孔武仲《龟石》
怵惕孝思霜露感,如山降福自穰穰。北宋·作者:王仲修《宫词 其五十三》
未作金鳌莫惊惕,月澄清海漫如钩。北宋·作者:李廌《和杨元忠主簿观鱼》
吁嗟此惊身未历,折腰远来甘恐惕。北宋·作者:慕容彦逢《兰溪叶宰以某阻水治山顶僧舍见邀作此诗以谢》
亟纾多难一群心,惕厉咨嗟憯测深。宋·作者:苏籀《送中书潘舍人省上二首 其二》
缄藏小箧挂东牖,惕若虬龙随手入。南宋·作者:冯时行《杜如篪屡督烹茶仍作诗次其韵》
齐民一饱勤如许,坐食官仓每惕然。南宋·作者:陆游《露坐二首 其二》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二》
匪将履尾求兢惕,那效探雏所患争。唐·作者:李绅《忆寿春废虎坑余以春二月至郡主吏举所职称霍山多虎每岁采茶为患择肉于人至春常修陷阱数十所勒猎者采其皮睛余悉除罢之是岁虎不复为害至余去郡三载》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唐·作者:李绅《却到浙西》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唐·作者:杜牧《商山富水驿》
怵惕与霜同降日,蘋蘩思荐独凄然。唐末至五代·作者:徐夤《露》
此日初冬严祀事,只增悽惕不夸乡。北宋·作者:韩琦《初冬祀坟二首 其一》
百千难过尚惊惕,三十岁前尤苦辛。北宋·作者:邵雍《岁暮吟》
挂张满壁惕可骇,盼顾左右同嗟叹。北宋·作者:王令《八桧图》
惕烁观者骇不怡,群鬼后先张福威。北宋·作者:王令《古庙》
承流宣泽弥兢惕,履险航湍敢滞留。北宋·作者:韦骧《与世美奉诏旨分督决狱甲戌判袂之武阳壬午还宿中兴寺而得世美自延平所寄诗因次韵》
身虽兀坐心惕惊,愁绪忽起填胸膺。北宋·作者:郑侠《谢太守惠酒》
鼋鼍缩首不敢近,虾蟆巡行夜战惕。北宋·作者:孔武仲《龟石》
怵惕孝思霜露感,如山降福自穰穰。北宋·作者:王仲修《宫词 其五十三》
未作金鳌莫惊惕,月澄清海漫如钩。北宋·作者:李廌《和杨元忠主簿观鱼》
吁嗟此惊身未历,折腰远来甘恐惕。北宋·作者:慕容彦逢《兰溪叶宰以某阻水治山顶僧舍见邀作此诗以谢》
亟纾多难一群心,惕厉咨嗟憯测深。宋·作者:苏籀《送中书潘舍人省上二首 其二》
缄藏小箧挂东牖,惕若虬龙随手入。南宋·作者:冯时行《杜如篪屡督烹茶仍作诗次其韵》
齐民一饱勤如许,坐食官仓每惕然。南宋·作者:陆游《露坐二首 其二》
惕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惕】【卯集上】【心字部】 惕;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390第48〔古文〕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他歷切,音剔。【說文】敬也。从心易聲。 又怵惕也。憂也,懼也。 又【爾雅·釋訓】惕惕,愛也。郭註詩云,心焉惕惕。韓詩以爲悅人,故言愛也。 又疾也。【吳語】一曰惕。【註】疾也。疾速之疾。 又【說文】或作悐。【前漢·王商傳】無惕悐憂。【集韻】亦作 。 又叶汀藥切,音託。【揚子·太 經】心惕惕,足金舄,不志溝壑,舄音削。考證:〔【爾雅·釋訓】惕惕,愛也。引詩陳風,心焉惕惕。韓詩以爲悅人,故言愛也。〕 謹按此註文,誤爲經文。謹將引詩陳風四字改郭註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