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字的含义
毛字的解释
毛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4
- 拼音:máo
- 繁体:毛
- 笔画:4
- 部首:毛
毛字寓意
【毛】毛 máo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毛笔。羽毛。毛织品。毛骨悚然。轻于鸿毛。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毛之地。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 粗糙,没有加工的:毛布。毛估(粗略地估计)。毛坯。 不是纯净的:毛利。毛重。 行动急躁:毛躁。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毛了。 小:毛病。毛孩子。毛毛雨。 货币贬值:钱毛了。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毛钱。 姓。
毛字解释
【毛】[①][máo][mào][《廣韻》莫袍切,平豪,明。][《廣韻》莫報切,去号,明。](1)人体和动植物表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禽类的羽毛。(2)特指须发。(3)借指兽类。(4)指带毛的兽皮。(5)(又读mào)谓选择牲畜的毛色。(6)去毛。参见“毛炰”。(7)指地面所生的植物。多指农作物。(8)特指物体上长的霉菌。多呈丝状,丛生。(9)比喻多而细碎。参见“毛舉”、“毛起”。(10)小,微不足道。多用于贬义。(11)未经加工的;粗糙。(12)模糊。多指物象。(13)粗略的;不纯净的。(14)粗率,不细心。参见“毛手毛脚”。(15)无。(16)方言。谓货币贬值。(17)见“毛腰”。(18)谓惊慌。(19)副词。大约;约摸。(20)通“氂”。牦牛尾。(21)方言。恼怒,发火。(22)古兵器名。(23)中国辅币“角”的俗称。(24)中医学术语。指较浮的脉象。(25)周畿内采邑名。姬姓。文王子叔郑为始封之君,世称毛公。西周时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东迁后在今河南洛阳附近的宜阳。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26)姓。
毛字诗词来源
【毛】红毛绿翼坠轻翾。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二》
寄语故林无数鸟,会入群里比毛衣。南北朝·作者:朱超《咏独栖鸟诗》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北周·作者:庾信《杨柳歌》
麟甲羽毛诸□类,秉性与我元无二。初唐·作者:李元礼《诫杀生文》
毛翎频顿飞无力,羽翮摧颓君不识。初唐·作者:卢照邻《失群雁》
燕地冰坚伤冻骨,胡天霜落缩寒毛。初唐·作者:刘希夷《死马赋》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初唐·作者:宋之问《放白鹇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唐·作者: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毬。唐·作者: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
红茸糅绣好毛衣,清泠讴鸦好言语。唐·作者:张说《时乐鸟篇》
霜毛忽控三神下,玉羽俄看二客旋。初唐·作者:武三思《仙鹤篇》
相对厅前捺且立,自惭身品世间毛。唐·作者:韦铿《嘲邵景萧嵩》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盛唐·作者:李颀《送陈章甫》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盛唐·作者:李颀《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双影时时临砚水,轻毛片片落书窗。唐·作者:李昂《驯鸽篇》
亭亭金骨皆坚牢,郁郁绿身遍绿毛。唐·作者:罗公远《大还丹口诀》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盛唐·作者:王昌龄《箜篌引》
长歌满酌惟吾曹,高谈正可挥麈毛。盛唐·作者:高适《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马毛连钱蹄铁色,图画光辉骄玉勒。盛唐·作者:高适《画马篇》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盛唐·作者:李白《梁甫吟》
寄语故林无数鸟,会入群里比毛衣。南北朝·作者:朱超《咏独栖鸟诗》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北周·作者:庾信《杨柳歌》
麟甲羽毛诸□类,秉性与我元无二。初唐·作者:李元礼《诫杀生文》
毛翎频顿飞无力,羽翮摧颓君不识。初唐·作者:卢照邻《失群雁》
燕地冰坚伤冻骨,胡天霜落缩寒毛。初唐·作者:刘希夷《死马赋》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初唐·作者:宋之问《放白鹇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唐·作者: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毬。唐·作者: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
红茸糅绣好毛衣,清泠讴鸦好言语。唐·作者:张说《时乐鸟篇》
霜毛忽控三神下,玉羽俄看二客旋。初唐·作者:武三思《仙鹤篇》
相对厅前捺且立,自惭身品世间毛。唐·作者:韦铿《嘲邵景萧嵩》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盛唐·作者:李颀《送陈章甫》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盛唐·作者:李颀《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双影时时临砚水,轻毛片片落书窗。唐·作者:李昂《驯鸽篇》
亭亭金骨皆坚牢,郁郁绿身遍绿毛。唐·作者:罗公远《大还丹口诀》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盛唐·作者:王昌龄《箜篌引》
长歌满酌惟吾曹,高谈正可挥麈毛。盛唐·作者:高适《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马毛连钱蹄铁色,图画光辉骄玉勒。盛唐·作者:高适《画马篇》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盛唐·作者:李白《梁甫吟》
毛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毛】【辰集下】【毛字部】 毛; 康熙笔画:4; 页码:页591第22【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 音旄。【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詩·小雅】不屬于毛。【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鄭註】謂以須髮坐也。【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註】顚,頂也。毛,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正義曰】羽,鳥也。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左傳·隱三年】 溪沼沚之毛。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註】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詩·魯頌】毛炰胾羹。【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見【廣雅】。又扻毛,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又閩南人謂毛曰膜。見【井觀瑣言】。又梵言欽跋羅,此云毛。顩缽羅,《西域記》云織細羊毛。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毛。 又國名。又姓。【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 毨。 亦作旄。【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 。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 。考證:〔【史記·夏本紀】羽 齒革。〕 謹照原文 改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