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蒸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zhēng
  • 繁体:
  • 笔画:13
  • 部首:

蒸字寓意

【蒸】 zhēng 热气上升:汽。腾。发。气(液体或固体因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馏。云霞蔚。日上。 用水气的热力把东西加热或使熟:饼。饺。笼。 古代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烛。 细小的木柴。

蒸字解释

【蒸】[①][zhēng][《廣韻》煑仍切,平,章。](1)古时用麻秸、竹、木等作的火炬。(2)细小的木柴。(3)气体上升;发。(4)用水气的热力使物热或熟。(5)热。(6)因潮湿而污染。(7)尘。参见“壤”。(8)兴盛貌。(9)同“烝”。众;多。(10)同“烝”。古代祭祀时以牲体置于俎上。(11)同“烝”。冬祭名。(12)同“烝”。下淫上。古时指与母辈淫乱。(13)同“烝”。美好。

蒸字诗词来源

【蒸】还合炎蒸留烁景,题来渭得好篇章。盛唐·作者:李白《阙题》
水国郁蒸不可处,时炎道远无行车。盛唐·作者:李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盛唐·作者: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衰年正苦病侵凌,首夏何须气郁蒸。唐·作者: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
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唐·作者:杜甫《又作此奉卫公》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唐·作者: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唐·作者:杜甫《前苦寒行二首 其一》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唐·作者: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唐·作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光动泉心初浴日,气蒸山腹总成春。中唐·作者:杨巨源《寄昭应王丞》
共气薰蒸无寒暑,可为无上道高人。唐·作者:钟离权《破迷正道歌》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中唐·作者:韩愈《桃源图》
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中唐·作者:韩愈《郑群赠簟》
寒气凝为戎虏骄,炎蒸结作虫虺毒。唐·作者: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
云蒸地热无霜霰,桃李冬华匪时变。唐·作者: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
莫嫌冷落抛闲地,犹胜炎蒸卧瘴乡。唐·作者:白居易《寄微之》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中唐·作者: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山蒸阴火云三素,日落温泉鸡一鸣。唐·作者:鲍溶《温泉宫》
天蒸地郁群动萌,毛鳞裸介如鬇鬡。中唐·作者:元稹《有酒十章 其一》
莱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唐·作者:许浑《村舍二首 其一》

蒸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蒸】【申集上】【艸字部】 蒸;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050第07【唐韻】煑仍切,音烝。【說文】折麻中榦也。【詩·小雅】以薪以蒸。【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疏】自然小者曰蒸也。 又衆也。【詩·大雅】天生蒸民。又地名。【吳越春秋】吳王召公孫聖,使門人提之蒸丘。 又通烝。【爾雅·釋天】冬祭曰蒸。【註】進品物也。 又【類篇】諸應切,音證。氣之上達也。【列子註】溫蒸同乎炎火,音去聲。【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 【羣經音辨】蒸,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以此爲薪蒸。考證:〔【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註】自然小者曰蒸也。〕 謹照原文内外改外内。註改疏。

与蒸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蒸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