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字的含义
兀字的解释
兀
- 五行:土
- 康熙笔画:3
- 拼音:wù
- 繁体:兀
- 笔画:3
- 部首:儿
兀字寓意
【兀】兀 w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d )(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兀字解释
【兀】[①][wù][《廣韻》五忽切,入没,疑。]“掘3”的被通假字。(1)高耸貌。(2)独立。(3)谓独立貌。(4)光秃。(5)静止;使静止。(6)无知貌。(7)昏沉貌。(8)仓促。(9)断一足之称。引伸为斩,断。(10)摇晃。(11)仍,还。(12)某些词的前缀。参见“兀誰”、“兀那”。[②][wū]见“兀2秃”。
兀字诗词来源
【兀】前年上书不得意,归卧东窗兀然醉。盛唐·作者:李颀《送刘十》
大水淼茫炎海接,奇峰硉兀火云升。唐·作者: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唐·作者:杜甫《瘦马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作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唐·作者: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唐·作者: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
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中唐·作者: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
兀然落帽灌酒卮,太常吏部相对时。中唐·作者:严维《酒语联句各分一字》
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万岁只如此。中唐·作者:大义《坐禅铭》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唐·作者:章八元《题慈恩寺塔》
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徒兀兀。唐·作者: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唐·作者: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八十九》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中唐·作者:韩愈《雉带箭》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中唐·作者: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中唐·作者:韩愈《赠刘师服》
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硉兀未可攀。中唐·作者: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大水淼茫炎海接,奇峰硉兀火云升。唐·作者: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唐·作者:杜甫《瘦马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作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唐·作者: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唐·作者: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
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中唐·作者: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
兀然落帽灌酒卮,太常吏部相对时。中唐·作者:严维《酒语联句各分一字》
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万岁只如此。中唐·作者:大义《坐禅铭》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唐·作者:章八元《题慈恩寺塔》
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徒兀兀。唐·作者: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唐·作者: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八十九》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中唐·作者:韩愈《雉带箭》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中唐·作者: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中唐·作者:韩愈《赠刘师服》
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硉兀未可攀。中唐·作者: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兀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兀】【子集下】【儿字部】 兀; 康熙笔画:3; 页码:页123第02【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