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旌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1
  • 拼音:jīng
  • 繁体:
  • 笔画:11
  • 部首:

旌字寓意

【旌】 jīng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旗。铭(旧时丧礼,柩前书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扬:表。

旌字解释

【旌】[①][jīng][《廣韻》子盈切,平清,精。]亦作“旍1”。(1)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2)泛称旗帜。(3)表识;表明。(4)识别。(5)表彰。(6)古代使者所持的节。参见“節”。(7)发挥。参见“智”。(8)通“精”。参见“密”。

旌字诗词来源

【旌】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国楚国·作者:屈原《国殇》
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初唐·作者:武则天《唐大飨拜洛乐章 齐和》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唐初·作者: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唐初·作者:李峤《汾阴行》
天子旌旗过细柳,匈奴运数尽枯杨。初唐·作者:崔融《从军行》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唐·作者:韦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䌽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初唐·作者:宋之问《龙门应制》
图云曲榭连缇幕,映日中塘间䌽旌。唐·作者:马怀素《兴庆池侍宴应制》
钩陈周卫俨旌旄,钟镈陶匏声殷地。武周·作者:薛曜《舞马篇》
晨跸凌高转翠旌,春楼望远背朱城。初唐·作者:郑愔《奉和春日幸望春宫》
鸾凤旌旗拂晓陈,鱼龙角抵大明辰。唐·作者:韦元旦《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䌽缕人胜应制》
夹岸旌旗疏辇道,中流箫鼓振楼船。唐·作者:韦元旦《兴庆池侍宴应制》
雾洒旌旗云外出,风回岩岫雨中移。唐·作者:苏颋《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銮舆羽驾直城隈,帐殿旌门此地开。唐·作者:武平一《兴庆池侍宴应制》
旌旆悠悠静潮源,鼙鼓喧喧动卢谷。唐·作者:胡皓《大漠行》
韩昌拜节偏知送,郑吉驱旌坐见迎。唐·作者:胡皓《大漠行》
千岩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辇路中。盛唐·作者:李颀《送李回》
霓旌照耀麒麟车,羽盖淋漓孔雀扇。盛唐·作者:李颀《王母歌》
当时䌽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盛唐·作者:王泠然《汴堤柳》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唐·作者:李昂《从军行》

旌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旌】【卯集下】【方字部】 旌;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483第19【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 音精。【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爾雅·釋天】註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詩·鄘風】孑孑干旌。【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旌。【又】斿車載旌。 又【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樹旌以表門。 又【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註】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又【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旌。【註】武車尚威武,故舒散若花。德美在內,故纏旌於竿。 又【書·畢命】旌別淑慝。【傳】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疏】旌旗所以表識貴賤,故傳以旌爲識。 又【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旌,章也。 又【周語】故爲車服以旌之。【註】旌,表也。 又【後漢·胡廣傳】德以旌賢。【註】旌,明也。考證:〔【爾雅·釋天】旄首曰旌。〕 謹照原文旄上增註字。〔【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 謹按此十九字亦係爾雅釋天文,謹改於亦有旒之下,廣雅之前。〔斿車建旌。〕 謹照周禮原文建旌改載旌。

与旌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旌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