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脊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0
  • 部首:

脊字寓意

【脊】 jǐ 人和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椎。髓。柱。梁。背。椎动物。 中间高起的部分:山。屋。书

脊字解释

【脊】[①][jǐ][《廣韻》資昔切,入昔,精。](1)人或动物背部中间的骨肉;骨。(2)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3)比喻关键或要害之处。(4)条理。(5)死人骨。[②][jí][《集韻》秦昔切,入昔,從。]见“2”。

脊字诗词来源

【脊】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唐·作者:杜甫《戏为六绝句 其三》
无风浪顶高屋脊,有风天晴翻海眼。唐·作者:顾况《曲龙山歌 其二》
沈沈青脊鳞甲满,蛟龙无足蛇尾断。中唐·作者:韦应物《古剑行》
岂于夹脊至昆崙,不是精津气血液。唐·作者:钟离权《破迷正道歌》
竦肩缩项思脊骨,搬运流珠想太阴。唐·作者:钟离权《破迷正道歌》
渚蒲抽芽剑脊动,岸荻迸笋锥头铦。中唐·作者:刘禹锡《和牛相公溪醉歌见寄》
亭脊太高君莫拆,东家留取当西山。唐·作者: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 高亭》
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馀三脊残狼牙。中唐·作者:李贺《长平箭头歌》
腰凹脊弓焉致远,粗蹄捺踠岂能奔。唐·作者:徐成《宝金歌》
面上红颜千道皱。腰疼脊曲项筋□。唐·作者:敦煌曲子《五更转 其一 警世二首》
我父躯体与众异,脊背伛偻卷如胾。唐·作者:戴良《失父零丁》
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中唐·作者:吕岩《七言 其十五》
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坑。唐·作者:杜牧《东兵长句十韵》
穿皮露脊痕连腹,半年治疗将平复。北宋·作者:王禹偁《乌啄疮驴歌》
月到天心当刹见,涛分山脊在楼闻。宋·作者:释尚能《金山寓居》
契阔不成騑服马,急难空念脊令原。北宋·作者:宋祁《寄公序兄资政给事》
独当屋脊恣扯磔,啄肉披肝肠弃捐。北宋·作者:梅尧臣《普净院佛阁上孤鹘》
尾株榻直脊膂蹙,筋力写尽蹄腕殊。北宋·作者:梅尧臣《观何君宝画》
扶持水车倚塍畔,翻翻龙脊超双踵。北宋·作者:蔡襄《和王学士水车》
层峦夹空抱丛石,万剑侧脊翠烟起。北宋·作者:文同《自斜谷第一堰溯舟上观石门两岸奇峰最为佳绝》

脊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脊】【未集下】【肉字部】 脊;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982第08【廣韻】【韻會】【正韻】 資昔切,音積。【說文】背呂也。【廣韻】背脊。【正字通】背心也。手足之所不及,故謂之脊。【釋名】積也。積續骨節,脈絡上下也。【易 艮卦註】夤,當脊之肉也。又【說卦】爲美脊。【疏】取其陽在中也。 又物皆有脊。【禮 內則】狸去正脊。又【少儀夏右鰭註】鰭,脊也。 又山脊。【爾雅 釋山】山脊,岡。【疏】孫炎云:長山之脊也。【書 胤征火炎崐岡傳】山脊曰岡。 又喻地形。【史記 張儀傳】必折天下之脊。【註】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戰國策】今梁者,天下之脊也。 又【韻會】理也。【詩 小雅】有倫有脊。【傳】脊,理也。 又與 通。死骨也。【周禮 秋官 蜡氏掌除骴註】故書骴作脊。鄭司農云:脊讀爲 ,謂死人骨也。 又鳥名。【詩 小雅】脊令在原。【傳】脊令,雝渠也。飛則鳴行則搖。 又茅脊。【前漢 郊祀志】江淮閒,一茅三脊。【註】茅草有三脊,謂靈茅也。

与脊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脊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