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字的含义
颇字的解释
颇
- 五行:水
- 康熙笔画:14
- 拼音:pō
- 繁体:頗
- 笔画:11
- 部首:页
颇字寓意
【颇】颇 (頗) pō 偏,不正:偏颇。颇覆。颇僻。 很,相当地;颇为(w唅 )。颇佳。颇久。颇以为然。 姓。
颇字解释
【颇】[①][pō][《廣韻》滂禾切,平戈,滂。][《廣韻》普火切,上果,滂。][《廣韻》普過切,去過,滂。]“颇1”的繁体字。(1)偏颇,不平正。(2)邪佞。(3)斜。(4)偏近。(5)偏差,过失。(6)少数。(7)略微;稍微。(8)大抵,大致。(9)甚;很。(10)皆;悉。(11)既,已。(12)就,便,于是。(13)与“不”、“无”、“否”等配合,表示疑问。(14)通“詖”。参见“頗險”。(15)见“頗黎”。[②][pǒ][《廣韻》普火切,上果,滂。]“颇2”的繁体字。通“叵1”。不可。[③][pò][《廣韻》普過切,去過,滂。]“颇3”的繁体字。姓。明有颇廷相。见《明史·张承廕传》。[④][pí][《集韻》蒲糜切,平支,並。]通“彼1”。“颇4”的繁体字。参见“頗4我”。
颇字诗词来源
【颇】精爽颇损膂力愆。西晋·作者:陆机《百年歌十首 其七》
循带易缓愁难却。心之忧矣颇销铄。南北朝·作者:沈满愿《晨风行》
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初唐·作者: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其二》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盛唐·作者:李白《梁甫吟》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盛唐·作者:李白《相和歌辞 猛虎行》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盛唐·作者:李白《杂歌谣辞 司马将军歌》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唐·作者:杜甫《奉寄高常侍》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唐·作者:杜甫《奉寄高常侍》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唐·作者:杜甫《阁夜》
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唐·作者: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吐蕃凭陵气颇粗,窦氏检察应时须。唐·作者: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唐·作者:杜甫《冬狩行》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唐·作者:杜甫《可叹》
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抵。唐·作者:杜甫《狄明府》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唐·作者:杜甫《解闷十二首 其七》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唐·作者: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唐·作者:皎然《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唐·作者: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
漠漠水香风颇馥,涓涓乳溜味何浓。中唐·作者:卢纶《陈翃中丞东斋赋白玉簪》
轻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颇同。唐·作者:刘商《赠严四草屦》
循带易缓愁难却。心之忧矣颇销铄。南北朝·作者:沈满愿《晨风行》
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初唐·作者: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其二》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盛唐·作者:李白《梁甫吟》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盛唐·作者:李白《相和歌辞 猛虎行》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盛唐·作者:李白《杂歌谣辞 司马将军歌》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唐·作者:杜甫《奉寄高常侍》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唐·作者:杜甫《奉寄高常侍》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唐·作者:杜甫《阁夜》
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唐·作者: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吐蕃凭陵气颇粗,窦氏检察应时须。唐·作者: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唐·作者:杜甫《冬狩行》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唐·作者:杜甫《可叹》
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抵。唐·作者:杜甫《狄明府》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唐·作者:杜甫《解闷十二首 其七》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唐·作者: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唐·作者:皎然《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唐·作者: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
漠漠水香风颇馥,涓涓乳溜味何浓。中唐·作者:卢纶《陈翃中丞东斋赋白玉簪》
轻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颇同。唐·作者:刘商《赠严四草屦》
颇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颇】【戌集下】【頁字部】 頗;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410第45【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 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普火切,音叵。【博雅】少也。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又【廣韻】【集韻】 普過切,音破。【集韻】偏也。一曰疑辭。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薳頗,楚人名,見左傳。考證:〔【韻補】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叉〕 謹按文義叉改又。〔【釋名】少也。〕 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