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禦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6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7
  • 部首:

禦字寓意

【禦】 yù 见“御”④。

禦字解释

【禦】[①][yù][《廣韻》魚巨切,上語,疑。][《集韻》牛據切,去御,疑。]“衙3”的被通假字。(1)祀。(2)息止;禁止;阻止。(3)抗拒;抵挡。(4)指违抗。(5)防备。(6)指防御之兵。(7)匹敌;相当。(8)强御,强暴。(9)通“御”。统御。(10)通“御”。进献。(11)大臣。(12)挂在车前的竹帘。

禦字诗词来源

【禦】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西汉·作者:刘彻《瓠子歌》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西汉·作者:刘彻《柏梁诗》
给御卵兮献于西。汉·作者:无名氏《张公神碑歌》
削为扇翣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时有。东汉·作者:班固《竹扇赋》
丽服在御会佳宾,醪醴盈樽美且淳。魏晋·作者: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一》
停觞不御欲谁须。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二》
膏沐芳馀久不御,蓬首乱鬖不设簪。南朝宋·作者: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二》
况乃御天流至德。南梁·作者:沈约《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三》
惟此夏德德恢台。两龙在御炎精来。南齐·作者:谢朓《赤帝 其一》
青琐门外安石榴,连枝接叶夹御沟。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二》
欲求贵职依刀敕。须得富豪事御力。南北朝·作者:无名氏《都下民语》
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南北朝·作者:无名氏《蜀中为于仲文语》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北周·作者:庾信《乌夜啼》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隋·作者:杨广《泛龙舟》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图重馆奉明灵。隋末唐初·作者:褚亮《明堂乐章 舒和》
御徵乘宫出郊甸,安歌率舞递将迎。隋末唐初·作者:魏徵《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 黄帝宫音 舒和》
御沟分水声难绝,广宴当歌曲易终。隋末唐初·作者: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
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初唐·作者:杨师道《阙题》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初唐·作者: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红尘正起浮桥路,青楼遥敞御沟前。初唐·作者: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禦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禦】【午集下】【示字部】 禦;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846第23【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 音禦。扞也,拒也。【易·蒙卦】利禦 。【註】爲之扞禦,則物咸附之。【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又止也。【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疏】謂無所止息也。【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註】禦,止也。 又【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 音語。義同。 又【說文】祀也。 又古通御。【詩·邶風】亦以御冬。【毛傳】御,禦也。 亦通語。【史記·東越傳】禦兒侯。【正義】禦,今作語。 又【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 亦作圉。【前漢·王莽傳】不畏强圉。又【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說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爲囹圄字,圉爲牧圉字,禦爲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与禦字字同部首的字

与禦字同五行属的字

    与禦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禦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