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字的含义
足字的解释
足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7
- 拼音:zú
- 繁体:足
- 笔画:7
- 部首:足
足字寓意
【足】足 zú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完全:足以。足色。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增益:以昼足夜。
足字解释
【足】[①][zú][《廣韻》即玉切,入燭,精。](1)脚;腿。(2)代指整个身体。(3)植物的根茎。(4)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5)基址;底脚。(6)谓用足踢或踏。(7)借指坐骑。(8)富裕;富足。(9)指使富足。(10)多。(11)充分;充足;足够。(12)完备;完美。(13)充满。(14)够得上某种程度和数量。(15)兴盛。(16)穷尽。(17)很;十分;非常。(18)满足;满意。(19)指身体素质好。(20)值得;足以。(21)重视。参见“足禮”。(22)足钱的略称。(23)姓。战国韩有足强。[②][zú][jù][《廣韻》子句切,去遇,精。](1)(今读zú)补足;凑满。(2)拥,增益。参见“足2本”。(3)过分。参见“足2恭”。
足字诗词来源
【足】低足头啄斸如斸,飞鸣相骤声如篁。汉·作者:两汉乐府《古乐府》
哀人塞耳以惆怅,辕马蹀足以悲鸣。东汉·作者:蔡邕《琴赋 其五》
惟日不足乐有馀。东汉·作者:刘宏《招商歌》
乌白马角宁足言。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四》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南梁·作者:萧衍《河中之水歌》
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二》
寄公席帽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十九》
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干枝。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二》
不疑三足朝含影,直言九子夜相呼。南梁·作者:萧纲《乌夜啼》
手舞足蹈欣泰时,移风易俗王化基。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陈朝·作者:徐陵《乌栖曲二首 其二》
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五》
妾惊甘泉足烽火,君讶渔阳少阵云。北周·作者:庾信《燕歌行》
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隋·作者:无名氏《隔谷歌 其二》
雨泽以时熟五谷。万人食之大化足。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六》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劝君觅得须知足,虽解荣人也辱人。唐初·作者:李峤《钱》
九春风景足林泉,四面云霞敞御筵。初唐·作者:薛稷《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初唐·作者: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摇珂啮勒金羁尽,争锋足顿铁菱伤。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哀人塞耳以惆怅,辕马蹀足以悲鸣。东汉·作者:蔡邕《琴赋 其五》
惟日不足乐有馀。东汉·作者:刘宏《招商歌》
乌白马角宁足言。南朝宋·作者:鲍照《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四》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南梁·作者:萧衍《河中之水歌》
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南梁·作者:吴均《行路难五首 其二》
寄公席帽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十九》
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干枝。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二》
不疑三足朝含影,直言九子夜相呼。南梁·作者:萧纲《乌夜啼》
手舞足蹈欣泰时,移风易俗王化基。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泰始歌舞曲十二首 其十二 白纻篇大雅》
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陈朝·作者:徐陵《乌栖曲二首 其二》
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北周·作者: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五》
妾惊甘泉足烽火,君讶渔阳少阵云。北周·作者:庾信《燕歌行》
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隋·作者:无名氏《隔谷歌 其二》
雨泽以时熟五谷。万人食之大化足。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六》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劝君觅得须知足,虽解荣人也辱人。唐初·作者:李峤《钱》
九春风景足林泉,四面云霞敞御筵。初唐·作者:薛稷《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初唐·作者: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摇珂啮勒金羁尽,争锋足顿铁菱伤。初唐·作者:乔知之《羸骏篇》
足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足】【酉集中】【足字部】 足; 康熙笔画:7; 页码:页1221第17〔古文〕疋 【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 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 又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 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註】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叶子悉切。【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