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字的含义

涿字的解释

涿

  • 五行:
  • 康熙笔画:12
  • 拼音:zhuō
  • 繁体:涿
  • 笔画:11
  • 部首:

涿字寓意

【涿】涿 zhuō 〔涿鹿〕 〔涿州〕地名,均在中国河北省。 水滴。

涿字解释

【涿】[①][zhuō][《廣韻》竹角切,入覺,知。](1)扣击。(2)水名。源出河北省涿鹿县涿鹿山。[②][zhuó][《集韻》直角切,入覺,澄。](1)通“琢”。参见“涿2摩”。(2)通“燭”。阴器。《三国志·蜀志·周群传》:“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夫惟涿爲陰器,故毁陰曰椓……今江南運河而東皆謂陰器爲涿,舌上音從舌頭音,讀如督。”一说,通“屬”。阴窍。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属》。

涿字诗词来源

【涿】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中唐·作者:舒元舆《桥山怀古》
涿鹿未销初败血,新安顿雪已坑魂。唐·作者:皮日休《奉和鲁望徐方平后闻赦次韵》
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晚唐·作者:胡曾《咏史诗 涿鹿》
涂山禹帝戮防风,涿鹿蚩尤死战锋。北宋·作者:田锡《圣方平戎歌》
桥过涿水心先喜,路入雄州眼更明。北宋·作者:晁迥《句 其八》
涿州亭下柳依依,谁折长条送客归。北宋·作者:王圭《涿州》
涿州沙上望桑乾,鞍马春风特地寒。北宋·作者:王安石《涿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北宋·作者:王安石《出塞》
易水涿山无苦寒,燕南本是旧家山。北宋·作者:彭汝砺《再和子育 其一》
扬州枉矢何时弭,涿野蚩尤尚未俘。宋·作者:晁说之《愁》
谁能解衣涿水中,使人呼指赤鲩公。宋·作者:程俱《读神仙传六首 其三》
涿郡渔阳此路分,用兵诸将总如神。南宋·作者:韩元吉《汉光武庙》
湛卢光截飞狐月,繁弱风号涿鹿秋。宋·作者:黄宏《呈萧大帅》
涿鹿雄威衮绣乡,早从昭烈起楼桑。宋·作者:黎登《张桓侯庙》
去年沙岸倚归舟,今日驱车古涿州。南宋·作者:楼钥《腊月二十五日大人生朝》
天骄运去如隤堤,横决燕涿流青齐。南宋·作者:洪咨夔《送新婺州汪总领归歙》
涿水茫茫何处边,此台名姓为谁传。南宋·作者:萧立之《失题 其一》
蚩尤一梦四千年,涿鹿如今又不然。宋末元初·作者:王奕《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
牛马乱铺黄帝野,鹰鹯高摩涿州城。宋末元初·作者:汪元量《涿州》
鼓噪欢山撼涿邪,飞龙㢋翼掩螣蛇。元初·作者:耶律铸《后凯歌词九首 其六 涿邪山》

涿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涿】【巳集上】【水字部】 涿; 康熙笔画:12; 页码:页628第27【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竹角切,音斲。【說文】流下滴也。【揚子·方言】瀧涿謂之霑 。 又擊也。【周禮·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蟲。【註】壷,瓦鼓,涿,擊之也。 又水名,出上谷涿鹿縣。【水經注】淶水,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 又州名。【地理通釋】涿州,本漢涿郡。 又涿鹿,山名。【廣輿記】北直保安州,秦屬上谷郡,漢曰涿鹿城。西南有涿鹿山。 又【集韻】徒谷切,音牘。義同。 又直角切,音濁。地名。一曰澤名。亦作濁。 【玉篇】亦作 。【集韻】或作湪。

与涿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涿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