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字的含义
惰字的解释
惰
- 五行:火
- 康熙笔画:13
- 拼音:duò
- 繁体:惰
- 笔画:12
- 部首:忄
惰字寓意
【惰】惰 duò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骄卒惰。
惰字解释
【惰】[①][duò][《廣韻》徒卧切,去過,定。][《廣韻》徒果切,上果,定。]亦作“媠1”。亦作“憜1”。“隨2”的被通假字。(1)懈怠;懒惰。(2)指困乏。(3)轻慢;不敬。(4)衰败,败坏。
惰字诗词来源
【惰】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唐·作者:杜甫《堂成》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中唐·作者:韦应物《学仙二首 其二》
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七 立部伎》
辽东老鹤应慵惰,教探桑田便不回。唐·作者: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四十六》
无穷懒惰齐中散,有底机谋敌右侯。唐·作者:陆龟蒙《正月十五惜春寄袭美》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末·作者: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今来跃马怀骄惰,十万如无一撮时。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鲁仲连》
若此示变犹影响,宜鉴陛下无惰容。北宋·作者:梅尧臣《十六日会灵火》
二子勉旃吾不惰,先生大用终有时。北宋·作者:石介《乙亥冬富春先生以老儒醇师居我东齐济北张泂明远楚丘李缊仲渊皆服道就义与介同执弟子之礼北面受其业因作百八十二言相勉》
喜闻羸师入吾地,主将踊跃士惰骄。北宋·作者:苏舜元《瓦亭联句》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北宋·作者:欧阳修《答杨辟喜雨长句》
灵湫祈祷酌樽罍,稽首精神敢惰哉。北宋·作者:赵抃《夏末喜雨》
佔毕有心忘老至,惰农无罚贺恩宽。北宋·作者:李觏《次韵答史太博》
吾家箧笥本自贫,况复为人苦慵惰。北宋·作者:司马光《和王介甫烘虱》
惰慵苟恃乡井助,缓急孰与朋友共?北宋·作者:曾巩《种园》
晏起已嗟为惰甚,讵堪酒病复相婴。北宋·作者:韦骧《骧每恶晏起强酒二癖因作诗自警》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北宋·作者: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其二》
放浪江湖久惰慵,安排谁置从官中。北宋·作者:苏辙《次韵光庭省中书事》
诗书懒惰何曾读,气息调匀不用呵。北宋·作者:苏辙《初葺遗老斋二首 其二》
青袍门人老州佐,干世无成志消惰。北宋·作者:晁补之《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先生以淮南旱书中教虎头祈雨法始走诸祠即得甘泽因为贺》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中唐·作者:韦应物《学仙二首 其二》
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中唐·作者: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其七 立部伎》
辽东老鹤应慵惰,教探桑田便不回。唐·作者: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四十六》
无穷懒惰齐中散,有底机谋敌右侯。唐·作者:陆龟蒙《正月十五惜春寄袭美》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末·作者: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今来跃马怀骄惰,十万如无一撮时。唐末·作者:周昙《春秋战国门 鲁仲连》
若此示变犹影响,宜鉴陛下无惰容。北宋·作者:梅尧臣《十六日会灵火》
二子勉旃吾不惰,先生大用终有时。北宋·作者:石介《乙亥冬富春先生以老儒醇师居我东齐济北张泂明远楚丘李缊仲渊皆服道就义与介同执弟子之礼北面受其业因作百八十二言相勉》
喜闻羸师入吾地,主将踊跃士惰骄。北宋·作者:苏舜元《瓦亭联句》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北宋·作者:欧阳修《答杨辟喜雨长句》
灵湫祈祷酌樽罍,稽首精神敢惰哉。北宋·作者:赵抃《夏末喜雨》
佔毕有心忘老至,惰农无罚贺恩宽。北宋·作者:李觏《次韵答史太博》
吾家箧笥本自贫,况复为人苦慵惰。北宋·作者:司马光《和王介甫烘虱》
惰慵苟恃乡井助,缓急孰与朋友共?北宋·作者:曾巩《种园》
晏起已嗟为惰甚,讵堪酒病复相婴。北宋·作者:韦骧《骧每恶晏起强酒二癖因作诗自警》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北宋·作者: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其二》
放浪江湖久惰慵,安排谁置从官中。北宋·作者:苏辙《次韵光庭省中书事》
诗书懒惰何曾读,气息调匀不用呵。北宋·作者:苏辙《初葺遗老斋二首 其二》
青袍门人老州佐,干世无成志消惰。北宋·作者:晁补之《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先生以淮南旱书中教虎头祈雨法始走诸祠即得甘泽因为贺》
惰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惰】【卯集上】【心字部】 惰;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392第21〔古文〕 【唐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杜果切, 音垜。【說文】不敬也。本作憜,从心隋聲。或作惰。【玉篇】怠也,易也。【禮·曲禮】臨祭不惰。【註】爲無神也。【左傳·成十三年】今成子惰。【註】惰則失中和之氣。 又【正韻】吐火切,音妥。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臥切【正韻】杜臥切, 音 。懈也,怠也。【增韻】不恭也。【書·益稷】股肱惰哉。【註】懈怠緩,慢也。【左傳·僖十一年】受玉惰。【正義】執玉 ,替其質也。【禮·玉藻】惰游之士。【註】惰游,罷民也。 去聲。 又通作媠。【前漢·谷永傳】車馬媠游之具。【兩龔傳】媠嫚無狀。 亦作憜。【韋元成詩戒】供事靡憜。 亦作墯。【後漢·單超傳】徐臥虎唐兩墯。【註】持兩端也。 又【集韻】徒禾切,音駝。【禮·曲禮】言不惰。【註】惰,訛不正之言。一讀徒禾反,一讀徒臥反。◎按徒字杜字皆定母,而吐字則入透母矣。《正韻》惰字上聲切透母,而去聲又切定母,不如《廣韻》《集韻》《韻會》上去兩聲之協於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