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的含义
識字的解释
識
- 五行:金
- 康熙笔画:19
- 拼音:shí
- 繁体:識
- 笔画:19
- 部首:言
識字寓意
【識】識 shí
識字解释
【識】[①][shí][《廣韻》賞職切,入職,書。]“识1”的繁体字。(1)知道;了解。(2)认识;识别。(3)赏识。(4)知识;见解。(5)思想意识。(6)知觉。(7)相识的朋友;知交。(8)通“適”。刚才。[②][zhì][《廣韻》職吏切,去志,章。]“识2”的繁体字。(1)旗帜。后作“幟”。(2)标志;记号。(3)做记号,加标记。(4)记住。(5)记载。(6)特指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7)通“職”。职掌。(8)通“職”。相爱怜。(9)通“蘵”。草名。
識字诗词来源
【識】博学多识与凡殊,时将昏暮白日午。西汉·作者:刘向《七言》
欲识幽人兰杜径,山窗芳桂复丛生。东晋·作者:贺循《赋得庭中有奇树诗》
不识寒暑断他头。魏晋·作者:无名氏《军中为汲桑谣》
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魏晋·作者:无名氏《南土为杜预歌》
浓黛轻红点花色,还欲令人不相识。南梁·作者:萧子显《乌栖曲应令三首 其二》
更惠一峰添翠岫,玉教人识始知名。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
阴生读书不免痴。不识双凤脱人衣。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时人为阴凤语》
欲识东方千骑归,蔼蔼日暮红尘起。南梁·作者:徐伯阳《日出东南隅行》
胡人不识举邪神。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三》
但恐愁容不相识,为教恒著别时衣。隋末唐初·作者:蔡瑰《夏日闺怨》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毛翎频顿飞无力,羽翮摧颓君不识。初唐·作者:卢照邻《失群雁》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初唐·作者:卢照邻《长安古意》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唐初·作者:刘方平《相和歌辞 其一 栖乌曲二首》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初唐·作者:刘希夷《相和歌辞 白头吟》
依稀蜀杖迷新竹,髣髴胡床识故桑。初唐·作者:崔融《从军行》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初唐·作者:宋之问《函谷关》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初唐·作者:宋之问《绿竹引》
宫亭远识南宫树,逶迤辗作南宫道。初唐·作者:宋之问《北邙古墓》
愿以深心留善政,当令强项谢高名。初唐·作者:李乂《饯唐永昌》
欲识幽人兰杜径,山窗芳桂复丛生。东晋·作者:贺循《赋得庭中有奇树诗》
不识寒暑断他头。魏晋·作者:无名氏《军中为汲桑谣》
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魏晋·作者:无名氏《南土为杜预歌》
浓黛轻红点花色,还欲令人不相识。南梁·作者:萧子显《乌栖曲应令三首 其二》
更惠一峰添翠岫,玉教人识始知名。南梁·作者:菩提达摩《谶 其二十》
阴生读书不免痴。不识双凤脱人衣。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时人为阴凤语》
欲识东方千骑归,蔼蔼日暮红尘起。南梁·作者:徐伯阳《日出东南隅行》
胡人不识举邪神。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三》
但恐愁容不相识,为教恒著别时衣。隋末唐初·作者:蔡瑰《夏日闺怨》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初唐·作者: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毛翎频顿飞无力,羽翮摧颓君不识。初唐·作者:卢照邻《失群雁》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初唐·作者:卢照邻《长安古意》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唐初·作者:刘方平《相和歌辞 其一 栖乌曲二首》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初唐·作者:刘希夷《相和歌辞 白头吟》
依稀蜀杖迷新竹,髣髴胡床识故桑。初唐·作者:崔融《从军行》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初唐·作者:宋之问《函谷关》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初唐·作者:宋之问《绿竹引》
宫亭远识南宫树,逶迤辗作南宫道。初唐·作者:宋之问《北邙古墓》
愿以深心留善政,当令强项谢高名。初唐·作者:李乂《饯唐永昌》
識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識】【酉集上】【言字部】 識; 康熙笔画:19; 页码:页1181第17〔古文〕 【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 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 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 式吏切,音試。義同。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 昌志切,音熾。義同。又【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集韻】或書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