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

濟字的解释

  • 五行:
  • 康熙笔画:18
  • 拼音:
  • 繁体:
  • 笔画:17
  • 部首:

濟字寓意

【濟】 jǐ 均见“济”。

濟字解释

【濟】[①][jì][《廣韻》子計切,去霽,精。]亦作“済1”。“济1”的繁体字。(1)渡河。(2)渡口。(3)越过;度过。(4)流通;贯通。(5)救助。(6)调剂;弥补;补益。(7)增援;增加。(8)停止。(9)利用;发挥(作用)。(10)成功;成就。(11)濡,沾湿。参见“濡”。(12)充足;齐全。(13)引申为好。(14)犹及、如,比得上。(15)通“霽”。雨雪转晴。(16)通“隮(躋)”。登上;到达。[②][jǐ][《廣韻》子禮切,上薺,精。]亦作“済2”。“济2”的繁体字。(1)古水名。古四渎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他书作“”。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2)古水名。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3)见“2”。(4)通“擠”。排斥;废弃。(5),过滤。[③][qí][《集韻》前西切,平齊,從。]亦作“済3”。“济3”的繁体字。通“齊1”。(1)庄敬。(2)整治,使整齐。

濟字诗词来源

【濟】阵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先秦·作者:无名氏《河梁歌》
泛楼船兮济汾河。西汉·作者:刘彻《秋风辞》
车载奔兮马繁骧。涉浮济兮泛轻航。曹魏·作者:曹植《离友诗三首 其一》
虏主北归石济死。虏欲渡江天不徙。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元嘉中魏地童谣》
惟新济济迈唐虞。南北朝·作者:无名氏《宋凤凰衔书伎辞》
三王楚楚尽琳琅。未若济南备圆方。南北朝·作者:无名氏《时人为安丰中山济南三王语》
至著罪人未可济。隋·作者:无名氏《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四》
如临窃比微臣惧,若济叨陪圣主游。初唐·作者:苏瑰《兴庆池侍宴应制》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初唐·作者:郭震《野井》
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初唐·作者:郭震《米囊花》
文江学海思济航,万邦考绩臣所详。初唐·作者:李显《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此日欣逢临渭赏,昔年空道济汾词。初唐·作者:李乂《奉和三日祓禊渭滨》
贵主称觞万年寿,还轻汉武济汾游。初唐·作者:李适《侍宴安乐公主庄应制》
愿侍巡游同旧里,更闻箫鼓济楼船。唐·作者:苏颋《龙池乐章》
大川既济惭为楫,报德空思奉细涓。初唐·作者:卢怀慎《奉和圣制龙池篇》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盛唐·作者: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盛唐·作者:李颀《杂兴》
炼取五行四象全,阴功济世真上天。唐·作者:白履忠《还丹口诀》
固济精研须缄密,一文一武莫疏失。唐·作者:罗公远《大还丹口诀》

濟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濟】【巳集上】【水字部】 濟;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656第01〔古文〕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子禮切,音秭。水名。【說文】水出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釋名】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風俗通·山澤篇】濟者齊,齊其度量也。【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傳】泉源爲沇,流去爲濟。 又水名,出酈縣。【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 又濟南,郡名。【廣輿記】漢初爲濟南國,景帝時分郡。 又濟濟,衆盛之貌。一曰多威儀也。【詩·大雅】濟濟多士。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子計切,音霽。渡也。【揚子·方言】過渡謂之涉濟。【詩·邶風】濟有深涉。 又止也。【詩·鄘風】旣不我嘉,不能旋濟。 又與霽通。亦止也。【爾雅·釋天】濟,謂之霽。【疏】濟,止也。今南陽人呼雨止爲霽。 又成也。【左傳·僖二十年】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又利用也。【易·繫辭】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又益也。【左傳·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又賙救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又相助也。【易·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 又【揚子·方言】濟,憂也。陳楚或曰溼,或曰濟。 又讀作擠,滅也。【晉語】二帝用師,以相濟也。【註】濟,當讀爲擠。 又【集韻】前西切,音齊。濟濟,祭祀容。 又在禮切,音薺。與霽同。

与濟字有相同康熙笔画数的字

与濟字有相同简体笔画数的字